兒童節是專為兒童設立的節日,旨在鼓勵兒童的成長與發展,同時喚起社會對兒童教育與福祉的關注,以培育健全的下一代。清明節則承載著慎終追遠的精神,最初源於中國古代的寒食節,後來與春祭祖先的傳統相融合,成為祭祖懷恩的重要日子。今天小編帶大家來看「2025兒童節清明連假是否有放假?台灣兒童節習俗和各國的兒童節差別、清明節由來、掃墓禁忌、清明節必吃食物!」
兒童節

兒童節由來
兒童節,兒童節英文:Children’s Day,又稱44兒童節、婦幼節,是一個專為兒童設立的特別節日,旨在鼓勵孩童快樂成長,並喚起社會對兒童教育的重視,以培養健全的新一代。1925年8月,來自54個不同國家的兒童福利代表齊聚瑞士日內瓦,參與「兒童幸福國際大會」,並通過了《日內瓦保障兒童宣言》。這項宣言旨在提醒全世界,人們應當竭力保障兒童的福祉與安全。其中內容涵蓋多項關鍵原則,例如協助貧困兒童、避免讓兒童從事危險工作等,確保他們能在健康、安全的環境中成長。
在宣言制定並公告後,各國紛紛響應,陸續設立「兒童節」,以此表達對兒童權益的重視與支持。這便是兒童節的起源,也是社會對未來希望最溫暖的承諾。
4月4日兒童節
台灣的兒童節訂於每年國曆四月四日,最早可追溯至民國20年,當時政府參考「中華慈幼協會」的建議,正式將這一天訂為兒童節。值得一提的是,兒童節不僅是孩子們的節日,更是一個「兒童節國定假日」,這意味著大人與孩子都能共同放假、歡度這個特別的日子。
課外補充👨🎓:1931年的這天!
1931年,孔祥熙發起的中華慈幼協濟會提議將4月4日訂為兒童節,理由是「時當春令,氣候相宜」,且與傳統節日三三、五五、九九等相互輝映。此提議獲得行政院同意,並納入《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》第五條,規定各機關、團體及學校於當天舉行慶祝活動,讓兒童節成為專屬於孩子們的重要日子。
根據《勞基法》規定,若家長在兒童節當天需上班,雇主應依法給假並給薪。之所以有這樣的規範,是因為政府考量到,若只有孩子放假,家長仍需上班,可能導致無人照顧孩子的情況。因此,政府特別將兒童節訂為國定假日,讓全家人能夠共享天倫之樂,一起度過美好時光。
課外補充👨🎓:兒童節為什麼都會和清明節一起放假?
為什麼兒童節常與清明節連假一起放呢?其實,這與清明節的日期計算方式有關。清明節(又稱民族掃墓節)是依據農曆的「清明節氣」來決定的,因此每年的國曆日期會有所不同,但通常都落在兒童節的前後,甚至有時剛好與兒童節同一天。
由於清明節也是國定假日,無論大人或小孩都能放假,因此才會形成每年至少兩天以上的連假。而今年(2025年),清明節與兒童節恰巧都在4月4日(星期五)。根據《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》的規定,當國定假日與特定節日同一天、且適逢星期四時,政府會在後一天額外補假。因此,2025年的兒童節與清明節連假將從4月3日(星期四)開始,一直到4月6日(星期日),一共放四天,讓大家能有更充裕的時間祭祖掃墓、陪伴家人,也讓孩子們能盡情享受這個屬於他們的節日。
🎨兒童節快樂‼️小小藝術家閃亮登場✨
小小藝術家們集合啦~✨準備好讓你的作品閃耀全場了嗎?🌟
不管你是塗鴉高手還是色彩小天才,趕快拿起畫筆,畫出你的天馬行空吧!🎁

台灣兒童節慶祝方式
在台灣,兒童節不僅是一個國定假日,許多家庭也會特別安排慶祝活動,像是送孩子禮物、帶他們出去遊玩,或是全家一起享用美食,共度美好時光。
此外,許多學校也會提前舉辦慶祝活動,讓孩子們在學校就能感受到節日的歡樂氛圍。像是「上、下課時間對調」──變成上課10分鐘、下課40分鐘,讓孩子們玩得過癮,或是舉辦「玩具交流大會」,讓學生們互相分享與交換玩具;再或者邀請家長到校,為孩子們準備驚喜禮物等,這些有趣又富創意的活動,讓兒童節更添歡樂與回憶!
課外補充👨🎓:香港兒童節和台灣同一天
香港的兒童節與台灣一樣,都是訂在4月4日,而且慶祝方式也相當相似。不過,由於在香港兒童節並非國定假日,因此整體的慶祝氣氛較為低調,主要以學校或家庭活動為主,沒有像台灣一樣的連假安排。
兒童節在國際間的不同
各國的兒童節時間不太一樣,最常見到的例子就是「國際兒童節、西班牙兒童節、泰國兒童節、日本兒童節等」小編今天帶大家一起深入探討幾個比較特別的兒童節!
國際兒童節
每年06月01日
六月一日國際兒童節(International Children's Day),又稱六一國際兒童節,是全球許多國家為少年兒童設立的節日,目前已有40多個國家與地區響應。該節日起源於1949年在蘇聯莫斯科舉行的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大會,同時也是為了悼念1942年利迪策慘案中遭屠殺的兒童,並促進全球對兒童權益的關注。
課外補充👨🎓:1942年利迪策慘案
利迪策慘案(Lidice Massacre)發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1942年6月10日,是納粹德國對捷克地區進行的一場殘酷報復行動。
當時,捷克的游擊隊員成功刺殺了掌管該地區的黨衛軍上將萊因哈特·海德里希(Reinhard Heydrich),而利迪策村的村民被指控曾為游擊隊提供掩護。作為懲罰,納粹軍隊血洗整座村莊,將所有建築物焚毀夷為平地。
在這場屠殺中,15歲以上的男性村民共173人遭到槍決,婦女則被強行送往集中營,而最無辜的88名孩童則在集中營內被殘忍毒氣殺害。整起慘案共導致約340條無辜生命喪生,利迪策村也從此成為歷史上反抗暴政與戰爭暴行的沉痛象徵。
順帶一提,中國和俄羅斯的兒童節也都在這一天喔!
中國兒童節
中國的兒童節同樣與國際兒童節一致,定於06月01日。當天或前一天,學校會舉辦各式活動與表演,孩子們還能收到禮物,享受歡樂的節日氛圍。
俄羅斯兒童節
俄羅斯當地的節慶氣氛相當濃厚。這一天,孩子們會表演民族歌舞,學校也會舉辦各種慶祝活動,讓孩子們歡度專屬於他們的節日。
西班牙兒童節

圖片來源:Ingrid Bostrom拍攝 https://www.independent.com/multimedia/kids-take-center-stage-for-fiestas-el-desfile-de-los-ninos/
每年01月05日~01月06日
西班牙的兒童節並非專門為兒童設立的節日,而是與一個名為「魔術國王之日」(Día de los Reyes Magos)俗稱「三王節、東方三王節」,的宗教節日緊密相關。這個節日源自於傳說中三位東方國王(賢士)在每年1月5日夜晚「為耶穌誕生送上禮物」的故事,因此,這一天也成為西班牙孩子們最期待的日子之一。
在1月5日傍晚與1月6日清晨,西班牙各地都會舉辦盛大的花車遊行,遊行隊伍中,扮演「三位國王」的角色會沿途向圍觀的孩子們撒下五彩繽紛的糖果,場面歡樂熱鬧。最特別的是,當遊行抵達市政府或區政府大門時,若孩子有機會坐在國王的腿上,就能獲得一份精美的禮物!然而,這份禮物可不是白白得到的——孩子們還必須向國王承諾,自己會努力學習、好好讀書,象徵著成長與智慧的傳承。
課外補充👨🎓:三王節
三王節(Tři králové)是為了紀念聖經中的三位東方博士(又稱三王或三賢士)而設立的節日。根據傳說,這三位國王分別是白臉的梅爾基奧(Melchor)、黃臉的加斯帕(Gaspar)以及黑臉的巴爾塔薩(Baltasar),他們在星辰的指引下,前往伯利恆朝拜新生的耶穌。
根據聖經記載,三位賢士來自東方,並帶著黃金、乳香與沒藥作為禮物獻給耶穌。黃金象徵祂的王權,乳香代表祂的神聖,沒藥則預示祂未來的受難與犧牲。這個故事承載著信仰、希望與救贖的意涵,也使三王節成為西方文化中極具代表性的宗教傳統之一。
泰國兒童節
每年01月的第二個星期六
泰國在兒童節這天,許多家長會帶著孩子出遊,各地也會舉辦各式各樣的兒童專屬福利與活動。例如,銀行會發放文具給孩子,還有免費搭公車、動物園免費入場等優惠,讓孩子們能夠開心度過這個專屬於他們的節日!
日本兒童節
03月03日、05月05日、11月15日
日本兒童節共有三次!但每次的兒童節含義都不太一樣,小編一一為各位說明!

圖片來源:ULAB https://alumni.ulab.edu.bd/?a=207120815
3/3 女兒節(雛祭)
這是專為日本女孩設立的節日,家長通常會在家中擺設雛人形(穿著和服的傳統玩偶)作為女兒的節日禮物,象徵幸福與健康成長。
圖片來源:JOBS IN JAPAN https://jobsinjapan.com/living-in-japan-guide/its-a-yes-day-for-childrens-day-japan/
5/5 男孩節(端午節/鯉魚日)
這天是專屬於男孩的節日,家家戶戶會懸掛鯉魚旗,以象徵勇敢與成功。五彩繽紛的鯉魚旗會被串在竹竿上,與金色風車一起飄揚,祝福家中男孩健康快樂地成長。
11/15 七五三節
在日本,三歲、五歲和七歲被視為「幸運年齡」,因此這一天,父母會帶著小朋友穿上最正式的傳統和服,前往神社參拜,祈求並感謝神明的保佑,希望孩子平安長大。
德國兒童節
06月01日、09月20日
東德 6月1日
東德的兒童節與國際兒童節相同,定在每年的06月01日。在這一天,東德的孩子們會收到父母的禮物,並參加學校組織的郊遊或其他慶祝活動,享受歡樂的氛圍。西德 9月20日(世界兒童節)
與東德不同,西德的兒童節則訂在9月20日,並稱為「世界兒童節」。然而,西德並不像東德那樣會有盛大的慶祝活動,很多地方也沒有特別的節日氛圍,甚至有些人對兒童節的存在並不知情。
美國兒童節
06月03日
美國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並沒有全國統一的兒童節,直到2000年,一名4歲的女童寫信給時任總統柯林頓,請求設立一個屬於兒童的節日,這才促使柯林頓總統在10月8日設立了國家兒童節。
然而,到了2001年,時任總統布希將6月3日定為全國兒童節,並宣布從此以後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日都將是兒童節。
儘管如此,美國的兒童節慶祝活動較為低調,通常不會有大規模的社會性或公眾性活動,整體的節日氛圍並不強烈。
瑞典兒童節

圖片來源:YLC Stockholm https://www.yourlivingcity.com/community/swedish-traditions-lucia/
08月07日、12月13日
8月7日 男孩節(龍蝦節)
瑞典的男孩節,又稱為龍蝦節,於每年的08月07日慶祝。這個節日的目的是鼓勵小男孩學習龍蝦的勇敢精神,在這一天,男孩們會打扮成龍蝦的樣子,並參與各種特別的節目表演,展現勇氣和活力。12月13日 女孩節(露西婭女神節)
瑞典的女孩節則是在每年的12月13日,又稱為露西婭女神節。露西婭是瑞典傳說中的女神,專門保護女孩。當天,女孩們會打扮成露西婭女神的模樣,並以幫助其他孩子做善事為主題,傳遞愛與關懷的精神。
巴西兒童節

圖片來源:Compasslon Blog https://blog.compassion.com/fun-facts-about-brazil/
08月15日、10月12日
在巴西,08月15日是全國防疫日,也是兒童節。在這一天,各地的醫生會為兒童提供免費醫療服務,並特別為5歲以下的兒童注射預防小兒麻痹症的疫苗,這項活動旨在加強對孩子們健康的保護。
此外,10月12日的聖母顯靈日(Nossa Senhora Aparecida)也常被當作兒童節來慶祝,全國會有各式各樣的慶祝活動,將這一天打造成一個家庭聚會的日子,讓大家一起歡慶並享受共度的時光。
看到各國的慶祝活動,真的讓人感受到世界的浩大和多樣性。每個國家都用自己獨特的文化與方式來維護「兒童福祉」,傳遞著關愛與保護兒童的信念。這些活動不僅是歡慶的時刻,更是對過去悲劇的紀念,提醒我們要時刻反思並確保類似的悲劇不再重演。這樣的節日,不只是屬於兒童,更是整個社會共同的責任與承諾喔!
清明節

圖片源自:北京市人民政府
https://www.beijing.gov.cn/gate/big5/www.beijing.gov.cn/renwen/lsfm/msfy/201803/t20180318_1870034.html
清明節,清明節英文(Qingming Festival),如果你曾翻閱農民曆,就會發現,清明其實是二十四節氣之一。與其他節氣不同的是,清明節是少數能與陽曆時間吻合的節氣,通常會落在每年的4月4日到4月6日之間,約在春分後的第15天。
然而,節氣與節日有所區別。節氣主要是標誌著一年四季的變化,是自然界時序的象徵;而節日則不僅僅是時間的指標,它還包含著豐富的風俗習慣和紀念意義。因此,清明節作為一個節日,承載的不僅是自然的變遷,還有對先人的祭祀與對歷史的紀念。
課外補充👨🎓:為何清明節都在4月4、5、6日?
清明節的日期並非固定在農曆某一天,而是依照二十四節氣來決定。根據農業部的解釋,二十四節氣是依據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來劃分的,代表的是一個特定的時刻,而非固定的日期。因此,包括清明節在內的每個節氣,對應到公曆時,日期通常會在3天內有所變動。
二十四節氣的介紹
二十四節氣是一個統稱,包含了十二個中氣和十二個節氣,這些節氣依照一定的順序排列,並且中氣和節氣交替出現。每年的節氣分布從春分開始,十二個中氣依次為春分、穀雨、小滿、夏至、大暑、處暑、秋分、霜降、小雪、冬至、大寒、雨水,它們分別對應到十二個以地支排列的月份。
春分之後,清明節氣隨之而來,而其後的節氣依次為立夏、芒種、小暑、立秋、白露、寒露、立冬、大雪、小寒、立春與驚蟄,這些節氣標誌著季節變遷與自然的運行規律。

清明節由來
清明節原本只是二十四節氣之一,那麼它又是如何演變成華人重要的傳統節日呢?其實,清明節最重要的習俗,如祭祖、踏青等,主要是承襲自寒食節與上巳節這兩個古老節日。
寒食節:掃墓與禁火的傳統
寒食節,又稱「禁火節」,最早源於古代鑽木取火的習俗。古人依季節更迭,選用不同的樹木生火,因此每逢時節更替,都會舉行「改火」儀式,舊火熄滅後,需等待新火傳來。在新火尚未點燃前,人們不得生火,因此這一天只能食用冷食,也因此得名「寒食節」。
寒食節的習俗包括掃墓、郊遊、鬥雞、盪鞦韆、打毯、拔河等,既有祭祖的莊重,也有春日遊樂的氣息。
寒食節這天自古只會吃春捲、紅龜粿、草仔粿
課外補充👨🎓:你知道春捲從何時代開始有的嗎?
在清明時節,許多地方有吃春捲的習俗,春捲也被稱為「潤餅」,這個習俗可追溯到唐朝。那麼,為什麼會選擇吃潤餅呢?其中有一個原因來自於寒食節的習俗,當時人們在寒食節期間禁止生火,因此便創造了食用潤餅的習慣。另一種說法則與太平天國有關,當時戰火四起,許多人無法準備祭品,有人便想出將各種食物捲入麵皮中,這樣既方便攜帶又能作為祭品來使用,逐漸演變成了今天的潤餅習俗。
上巳節:踏青與驅邪的習俗
上巳節,又稱「三月三」,在某些地區也有掃墓、踏青的傳統,因此又被稱為「小清明」。古時,人們會在這一天到水邊沐浴,以祈求潔淨身心,驅邪避禍。這一天的活動也與春日郊遊息息相關,流傳至今仍保有踏青、賞花的傳統。
清明節的形成:融合寒食與上巳習俗
唐玄宗時期,朝廷曾下令將掃墓習俗訂於清明前的寒食節。然而,由於寒食與清明的日期相近,到了宋代,這兩個節日逐漸合併,成為「清明掃墓」的傳統。而上巳節的踏青、驅邪習俗,也在歷史的演變中併入清明節,形成如今我們熟悉的清明祭祖與踏青的習俗。
課外補充👨🎓:清明掃墓由來一劉邦尋親
相傳,漢高祖劉邦與西楚霸王項羽歷經數場激戰後,終於奪得天下。戰事平息後,他返回故鄉準備祭拜父母。然而,因連年戰亂,祖墳早已崩塌破損,墓碑上的文字模糊難辨,讓他遍尋不著親人的長眠之地。
劉邦心痛不已,他從衣袖中取出一張紙,撕成細碎的紙片,緊握在手中,誠心向上蒼祈禱:「若父母在天有靈,願引領我找到他們的墳墓。我將拋灑這些紙片,若有紙片落在某處而不被風吹散,那裡便是我父母的安息之地。」
話音剛落,他將紙片拋向空中,果然,其中一片輕盈飄落,落在一座墳上,任憑風怎麼吹都紋絲不動。劉邦終於找到了,並在每年清明時節前來祭拜。
此後,民間百姓紛紛效仿,清明掃墓時,會在墳上覆蓋紙錢或以小土塊壓住紙片,象徵此墓已有人祭掃,流傳至今,成為清明節的重要習俗之一。
清明節習俗
清明節要做什麼?除了掃墓、踏青之外,古人還有一個獨特的習俗,那就是摘取柳枝插在頭上。這是為了驅邪避害,保護家人平安。由於台灣柳樹相對較少,因此大家改以插榕樹枝來替代,這個習俗也稱為「插青」。

圖片源自:北京市人民政府
https://www.beijing.gov.cn/gate/big5/www.beijing.gov.cn/renwen/lsfm/msfy/201803/t20180318_1870034.html
在清明節這一天,後代子孫會準備祭品,聚集在祖先的墳墓旁,進行除草、壓墓紙等儀式,然後陳列祭品、焚香膜拜。這些行為不僅是對祖先的尊敬,也是對孝道的傳承,彰顯了孝敬長輩在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。
課外補充👨🎓:壓墓紙是為了保護祖先?
清明節最重要的活動之一便是掃墓祭祖,這是慎終追遠的一部分。掃墓時,許多地方會執行「掛紙」的習俗,也被稱為「跪紙」或「壓墓紙」,這是為了象徵替先人或祖先添加新瓦、修繕房子,表達後代子孫對祖先的敬意與照顧。這個習俗還有一個實際的作用,即具有「識別」效用,讓他人及「墓蟑螂」知道這座墳墓並非無人照顧的孤墳,從而提醒他們不得隨意破壞。
清明節食物
根據上方寒食節介紹的食物中,除了春捲之外還有很多可以吃的食物像是草仔粿、紅龜粿、蘿蔔糕、發糕、清明茶、雞蛋等小編來幫各位一一介紹吧!

草仔粿
草仔粿,又稱「清明粿」、「青糰」、「鼠麴粿」或「艾粄」,是清明節期間的經典糕點。這款美味的傳統小吃源自於清明節前後鼠麴草和艾草的盛放時節。人們將這些草捣碎,與糯米糰混合,揉捏成型,象徵春天的生機與大自然的力量。草仔粿的餡料變化多樣,常見的有甜鹹綠豆、蘿蔔絲、油蔥酥、香菇、蝦米等鹹口味,無論是清甜或鹹香,吃上一口都令人回味無窮,是掃墓祭祖時必備的古早味佳品。
課外補充👨🎓:「粿」、「貴」逢節必諧音
草仔粿的粿皮帶有獨特的草香,象徵著避邪與驅除不祥,而台語中的「粿」與「貴」同音,因此在清明節吃草仔粿,不僅代表祭祀祖先,也寓意著「拜粿生財產」,祈求祖先保佑子孫財源滾滾,發大財。
紅龜粿
紅龜粿的內餡與草仔粿相似,常見的有綠豆、紅豆等餡料,粿皮也是以糯米製成,但它的特點在於其鮮豔的紅色,並且壓上象徵吉祥的龜甲形狀圖案,還會刻有「福」、「祿」、「壽」等字。傳統習俗中,烏龜被視為長壽的象徵,因此紅龜粿也寓意著延年益壽,祈求祖先的庇佑,保護後代子孫健康長寿。這道糕點不僅是清明祭祖時的傳統美食,也承載著人們對生命、健康和家庭和諧的美好祝願。
蘿蔔糕、發糕
蘿蔔糕和發糕在中國傳統節日中都是具有吉祥寓意的食物。蘿蔔糕通常以白蘿蔔、米粉等材料製成,經過蒸煮後口感細膩,香氣十足。它的「步步高升」寓意著事業或生活的逐步進步,象徵著人們對未來充滿希望,祈願在新的一年或新的一季能夠事業蒸蒸日上,步步高升。
發糕則是由糯米粉製成,呈現鮮豔的紅色或黃色,並且在上面常會有裂痕,象徵著「發財」或「發展」。發糕的名字與「發」字相同,暗含著財富和運勢的興旺,因此在各種慶祝活動中,尤其是農曆新年,發糕被視為吉祥的象徵,寓意著財運亨通,萬事順利。
清明茶
清明茶是清明節前後採摘的嫩芽所製成的茶葉,也被稱為「春茶」。這時候的氣候條件非常適合茶葉的生長,溫和的氣溫和充足的雨水使得茶葉的蟲害較少,嫩芽細緻且飽滿,茶香濃郁,滋味醇厚,因此有「清明茶,貴如金」的說法。
這段時期的茶葉被認為是當年的最佳茶葉之一,不僅口感清新甘甜,還具備了濃郁的自然香氣,帶有一絲春天的氣息。傳統上,清明節這一天搭配草仔粿等佳餚,喝一杯清明茶,不僅能解膩消食,還能增添節日的風味,讓人身心舒暢,品味春日的清新與悠然。
雞蛋
清明節的傳統食物之一是水煮蛋或紅蛋,這些蛋象徵著諸事圓通和圓滿。人們在掃墓祭祖後,會將水煮蛋剝下蛋殼並撒在祖先的墳墓上,象徵「脫殼」,有著重生和新開始的寓意。這個習俗祈求祖先的庇佑,並期望子孫能夠出人頭地、事業成功。紅蛋則常見於家庭聚會或是節日的慶祝中,紅色象徵著吉祥、喜慶和長壽,使這一天的食物更具象徵意義,並且增添了傳統的文化色彩。
清明節禁忌
清民節雖然全國放假,卻是一個有許多禁忌的日子,在掃墓時該注意什麼?什麼身分的人不能參加掃墓?小編一次報給你!

孕婦
在靈學上,有人認為掃墓期間,外靈的影響或入侵可能會對孕婦及胎兒造成不利影響。這種觀念源自對靈界能量和外界干擾的擔心。而在科學角度上,孕婦參與掃墓活動可能會因長時間的勞累、搬動物品或受到不當碰撞,容易引起身體不適,甚至可能影響胎兒的健康。因此,民俗中有建議,若孕婦無法避免參加掃墓,則可以用紅線圍繞在肚子上,以期達到保護胎兒的效果。紅線在傳統信仰中被認為具有避邪和保護的作用,能夠幫助孕婦減少外界的負面影響,保護母胎安康。嬰兒
在靈學上,有人認為嬰兒的元神較弱,容易受到驚嚇,因此在掃墓過程中,嬰兒若遭遇到強烈的情緒波動或環境變化,可能會引起哭鬧或高燒等不適症狀。因此,民俗上有建議,為了保護嬰兒,家長可以在嬰兒的包巾或衣領上縫上紅色卍字。這個卍字在傳統信仰中具有保護的象徵,認為它能夠防止邪氣的侵入,幫助嬰兒遠離不良的影響,保護他們的健康和安穩。六歲以下來孩童
在靈學上,六歲以下的孩子被認為較為敏感,容易看到一些異象或是感受到不明的存在。這些經歷可能會引起小孩的驚恐或做噩夢,也有可能會無意中說出一些不合時宜的話語,冒犯到所謂的「好兄弟」,即祖先或其他靈體。民俗上有提到,若孩子在這樣的情況下無意中冒犯了任何靈體或「好兄弟」,則應立即進行道歉或懺悔,這樣可以安撫不安的靈體,並幫助孩子擺脫不安的情緒或噩夢。在傳統信仰中,這是一種保持和諧與尊重的方式,認為這樣做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或不愉快的經歷。
勿隨地大小便
在靈學上,認為在人煙稀少的地方或是野外如廁時,容易不小心冒犯到所謂的「好兄弟」或其他靈體。這是因為這些地方通常環境陰暗或寂靜,容易讓人感受到某種不易察覺的存在,因此無意中可能會引起靈體的不滿或干擾。在民俗上,為了避免冒犯到「好兄弟」,有建議在急需如廁時,要向周圍的環境禮貌地道歉,說「抱歉,請借過」,這樣一方面是表達對未知的尊重,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夠順利解決眼前的需要,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困擾或不安。這種做法象徵著對周遭環境的謙恭和禮貌,認為這樣能夠保護自己,避免遭遇麻煩。勿言語挑釁或誇獎
在靈學上,有觀點認為當人們在特殊場合或特定環境下,如祭祀、掃墓等地,無意中發出類似「好帥、好漂亮、好年輕、好可惜」等讚美的言語,可能會引起「好兄弟」或其他靈體的注意,甚至可能被其跟隨或纏繞。這是因為在靈學中,過多的稱讚與不慎的言語,可能被認為是對不該提及的存在做出不敬的表達,從而引來不必要的干擾。在民俗上,為了避免不小心冒犯到「好兄弟」或靈體,建議人們在發表讚美言論時要謹慎。如果發現自己不小心說了冒犯的話語,則應立即道歉,並表達尊敬與悔過之意。這樣一來,不僅是對靈體的尊重,也有助於自己避免遭受不必要的困擾。勿說詛咒或預言的話
在靈學中,像是「危險、快逃、夭壽、你背後有OO」等語言,若不慎在特定場合說出,可能會引起不好的影響。這類語言被認為是帶有詛咒或不吉利的暗示,可能會引來負面的能量,甚至使其變成現實,這就是所謂的「尅應」,指的是不小心言語的預言或不幸的實現。在民俗上,如果說了不吉利的話,傳統建議應立刻「說破」,即承認自己說錯了,並表達歉意,例如說「不好意思!我亂說話!」這樣可以消除不良的影響,避免不必要的麻煩。當他人說出不當或不吉利的語言時,也可以用「你亂說話!」來提醒對方,以免造成不好的後果。忌諱叫全名
在靈學中,有一種說法認為當人被叫全名時,容易引起「被跟」的情況,也就是說有不明的存在或靈體可能會跟隨其後。這被視為一種不吉利的徵兆,因為全名在某些文化中被認為是個人靈魂的象徵,呼喚全名可能會不小心引起靈體的注意或觸犯某些禁忌。在民俗上,為了避免這種不必要的影響,通常建議呼喚小名、偏名、乳名或藝名等較為親切、無威脅的名字,而應避免使用粗俗的綽號。忌穿色彩鮮艷的衣褲
靈學上認為穿著過於鮮豔、暴露或不合時宜的衣服,容易引起「好兄弟」的注意,這樣的穿著可能被視為不敬或不符合場合的儀式感,容易造成不必要的干擾。這種信仰中,衣服象徵著人的氣場,過於花哨或引人注目的服裝可能會吸引到不希望接觸的存在。民俗上也強烈建議,在傳統節日或祭祀等莊重場合,應該盡量選擇樸素保守的衣服,顏色最好選擇沉穩的色調,如黑、白、灰或深藍等,以避免過度引人注目。這樣不僅能夠顯示出對祖先和他人的尊重,還能保持一個穩重的形象,有助於營造和諧的氛圍。忌踩凸起土堆或踢石塊、磚頭
靈學上認為無名墓或老墳可能與未取名的嬰幼兒有關,這些地方可能隱藏著過去未被安葬的靈體,踩踏或接近這些地方可能會引起不必要的干擾或冒犯。因此,在傳統信仰中,行走時應該保持謹慎,避免無意間踩踏或觸及這些地方。民俗上則建議,若不小心踩踏或踢到這些地方,應立即向靈魂道歉,或念佛號以示懺悔與尊重。這樣的行為不僅能表達對亡者的敬意,還能幫助自己避免不必要的負面影響。在傳統中,這樣的舉動被視為一種修行或清淨,旨在維護和諧與避免衝突。勿踩人墓龜、金爐、墓碑
靈學上認為,隨意踩踏或踢到墳墓會招惹到墳墓的主人,這被視為對亡靈的不尊重,可能引發不必要的靈異影響。這樣的行為在傳統信仰中被認為是極為不吉利的,甚至可能對祭掃者及其家人帶來災厄或不幸。民俗上則建議,若不小心踩踏或踢到墳墓,應立即向墳墓的主人道歉,並誠心念佛號,以表懺悔與尊敬。這不僅是對亡者的尊重,也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行為,能夠化解可能的衝突和不吉利的影響。不要去探視親友
清明節是一個充滿敬祖追遠意義的日子,這天主要是人們用心祭拜祖先,慎終追遠。因此,選擇在這一天去探望親友,從傳統習俗來看並不合適。這不僅因為清明節是一個紀念的日子,且有些人會認為這樣的舉動會帶來不吉利的影響,或者覺得這樣的拜訪並不恰當。此外,掃墓時,祭拜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沾染到一些穢氣,這是許多人心中的忌諱。因此,傳統上很多人會選擇在掃墓後先前往人多的地方,或是去廟宇等清淨的地方走一走,這樣不僅能洗滌心境,也有助於擺脫掃墓時的穢氣,然後再回家,保持一種清潔與心境的平靜。
總結小編小時候對兒童節充滿期待,每年都能收到來 其實,許多國家的兒童節都是為了悼念曾經發生 另外,在清明節這一天,我們不僅是掃墓祭祖, 或許,對於許多人來說,這些傳統習俗顯得有些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