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到頂級海鮮,黑鮪魚絕對是讓人一想起就口水直流的夢幻食材。不論是入口即化的大腹,還是鮮味十足的赤身,都讓無數饕客為之傾心。現在,就讓我們一起深入探索台灣黑鮪魚的產季、分布,以及它為何能在眾多海味中脫穎而出的迷人之處吧!
黑鮪魚
台灣為什麼有黑鮪魚
在介紹黑鮪魚之前,我們先來了解「為什麼台灣有黑鮪魚」,由於台灣東部外海緊鄰深達數千公尺的海溝深淵,形成陡降的大陸坡,使得大洋洄游的黑鮪魚每年必須靠近沿岸的淺水大陸棚產卵。黑鮪稚魚在初生階段尚無力覓食與自主游動,最適合誕生於餌料豐富、浮游生物繁盛、海流活絡的水域。而北赤道洋流與黑潮正巧自台灣東部海域掠過,孕育出基礎生產力極高、食物鏈完整的理想漁場,也成為黑鮪魚世代繁衍的重要搖籃。
黑鮪魚介紹
黑鮪魚,黑鮪魚英文(Northern Bluefin Tuna),黑鮪魚日文(クロマグロ)黑鮪魚學名為(Thunnus thynnus)國際代碼為「BFT」,黑鮪魚是鮪類中體型最為龐大的品種,體長通常可達1至3公尺,體重介於100至300公斤之間,最大甚至能超過4公尺、重達500公斤以上。牠們全身呈深黑色,體態粗壯碩大,遠遠望去宛如過去民間常用的大型陶甕,因此在東港地區漁民俗稱他「黑甕串」來形容這種體型壯碩的海中巨獸。
課外補充👨🎓:黑鮪魚是壽命最長的鮪魚
體型越大的魚類,壽命也往往越長,然而,這樣的魚種通常會有較晚的成熟年齡與較少的子代數量。就像鯊魚或深海魚一樣,它們非常容易受到過度捕撈的影響,且恢復的速度極為緩慢。因此,這些物種常常成為首批被列入保育名單的對象,甚至可能面臨滅絕的危機。黑鮪魚的壽命可達35年以上,通常需要4至8年才能成熟並開始繁殖。
鮪魚可說是魚類中最高度進化的種類之一,因為牠們出現在地球上的時代,比人類還要晚。鮪魚的肌肉中含有大量肌紅蛋白,能有效儲存氧氣,加上獨特的循環系統具備「逆流熱交換」機制,使體內血液溫度高於體表,得以適應從熱帶到溫帶甚至較寒冷水域的環境。這樣的構造也讓鮪魚能進行長距離洄游,成為目前地球上遷徙範圍最廣的動物之一。
其中,黑鮪魚分為三個主要種或亞種:太平洋黑鮪(Thunnus orientalis)、印度洋黑鮪又稱南方黑鮪(T. maccoyii)、以及大西洋黑鮪(T. thynnus)。牠們會分別環繞整個北太平洋、南太平洋、印度洋與大西洋進行洄游,完成從產卵、孵化、成長、攝食到繁殖的完整生命旅程。
課外補充👨🎓:世界第一尾是什麼時候出現的?
根據台灣農業部水產試驗所報導,透過動物考古學(Zooarchaeology)的研究,學者們致力於重建史前人類捕食黑鮪魚的範圍、規模與發展歷程。在丹麥斯文堡(Svendborg)附近,考古學家發現了一塊可追溯至約公元前14萬年的黑鮪魚脊椎骨,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,這也是目前已知人類食用黑鮪魚的最早考古證據。
課外補充👨🎓:逆流交換是什麼?
逆流熱交換(英語:countercurrent heat exchange)是一種自然界中常見的交換機制,指的是兩股流體沿著相反方向流動,並在過程中進行熱量交換。除了熱能之外,這種機制也可應用於化學物質濃度的交換,此時則統稱為逆流交換。
黑鮪魚特徵

牠的體型結實,外觀特徵相當鮮明。第一背鰭擁有13至15根棘條,第二背鰭則由15條軟條構成,其後方還有8至9枚離鰭;臀鰭則具13至15條軟條,後方亦有7至8枚離鰭。與其他鮪類相比,黑鮪的胸鰭特別短,是其最顯著的辨識特徵之一,其前端甚至不到第一背鰭中央下方的位置。
體色方面,幼魚階段體側可見10至20條黑白相間的橫紋,隨著年齡增長會逐漸淡化並消失。成年後,背部呈深藍色,側面轉為蒼灰色,腹部則是灰白色;尾柄的稜脊呈現灰黑色,離鰭靠近背部的部位帶有黃色光澤,而接近腹部的區域則轉為銀白色,整體色澤沉穩中帶有光彩。
黑鮪的肉色深赤微黑,脂肪主要集中在腹部兩側,黑鮪魚的油脂豐厚且香氣四溢,被譽為「海洋界和牛」,是頂級生魚片的重要食材之一。不過,夏季捕獲的黑鮪多為已產卵的親魚,脂肪含量較低,風味略遜一籌;相較之下,產卵前所捕獲的黑鮪,肉質油脂最為豐厚,滋味也最鮮美,為饕客心中的極品。
黑鮪魚分布海域與季節

黑鮪魚的分布範圍廣闊,幾乎橫跨整個北太平洋。從東岸的阿拉斯加灣、加州沿岸,一路延伸至西岸的鄂霍次克海、日本、臺灣及菲律賓北部海域,皆可見其洄游的身影。在臺灣,黑鮪魚主要分布於東部與南部海域,特別是在每年4月至6月春夏交替之際,當黑潮暖流自南方湧升,攜帶洄游中的黑鮪魚掠過東部外海,便形成極為豐饒的季節性漁場。
其中,屏東縣東港鎮正是黑鮪魚的重要漁獲基地。因為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與悠久的漁撈傳統,東港不僅成為黑鮪魚的主要捕獲地,更有「黑鮪魚的故鄉」之美譽。
課外補充👨🎓:東港鮪魚季!
東港漁港是台灣最大的黑鮪魚產區,早年漁獲主要出口至日本市場,年營業額一度高達三億元新台幣。然而,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重創日本經濟,出口市場急遽萎縮,嚴重衝擊當地漁民生計。為協助漁民度過難關,同時尋求轉型契機,地方政府與社區攜手催生了「黑鮪魚文化季」活動,不僅穩定漁業經濟,也逐步開啟東港觀光產業的新頁。
2025屏東東港鮪魚季時間:5月1日~7月31日,想前往朝聖的朋友們別錯過囉!
黑鮪魚捕撈方式
目前捕撈黑鮪魚的漁法多種多樣,主要包括延繩釣、曳繩釣、竿釣、圍網、巾著網、刺網以及定置網等。延繩釣通常使用長繩與餌料引誘黑鮪,這種方法稱為「放緄」。曳繩釣則是將釣餌拖行在水中,吸引黑鮪追擊,俗稱「拖魚仔」。竿釣則以短竿搭配小魚作為餌料,這通常用來釣捕小型鰹魚,並以此吸引黑鮪;這種方式被稱為「釣鰹仔」。
此外,還有圍網、巾著網(或稱束網)和刺網等傳統捕魚技術。圍網是將大範圍的漁網圍住黑鮪,藉此將其捕獲;而巾著網則是以專門的網具將黑鮪困住,稱為「束網」。刺網則通常放置於水中,並透過網目將魚類捕捉,這一技術有時被稱為「放苓仔」。最後,定置網(如煙仔塹或掃苓等)是將網具固定於特定海域,讓黑鮪在進出時被捕捉。這些不同的漁法各有其特色,並根據地理位置、漁業規模及捕撈季節而有所差異。
由於台灣近年已捕獲黑鮪魚為重要且大宗漁業,因此以上述提到「延繩釣」法較為常見。

圖片來源:成功海洋環境教室
黑鮪魚部位不同價格也不同

黑鮪魚其中這個黑鮪魚金三角這個部分,更是獲得海洋界和牛的美名,黑鮪魚的「金三角」位於魚下巴靠近肚子的部位,是黑鮪魚中最上等的部分。每條魚僅有兩片金三角,其口感如同A5和牛般,入口即化,因此黑鮪魚金三角的價格非常昂貴。小編做了分別為每個部位做介紹,價格由高往下排。
黑鮪魚部位 | 介紹 |
金三角處 | 位於下巴接近肚子處,油脂含量約80%~90%。因為每隻魚僅有兩塊金三角,每塊約為3-5斤,是整條魚全身上下,肉質、油花最佳部位,猶如A5和牛,入口即化 |
上腹 | 油脂約80%~90%,位於魚體前腹段,油脂呈蜘蛛網狀分布。全身油脂最豐厚的部分,肉質呈粉紅色,表面可以明顯看到脂肪紋路,口感細嫩綿密,幾乎入口即化,油脂香氣十足,是製作刺身的頂級食材,也是老饕眼中的珍寶 |
中腹 | 油脂約50%~60%,呈網狀分佈。色澤鮮美,口感軟中帶綿 |
下腹 | 油脂約50%,位於中腹後部。雖然比不上「前腹」及「中腹」濃郁,但仍屬中上等級食材! |
皮油 | 位於魚體赤身的皮下,油脂較均勻略帶筋,油質分布比中腹脂肪少,通常用於燉湯或烤製 |
赤身 | 魚體背部肉呈艷紅色,油質較少,蛋白質比例高。含豐富的鐵質,口感軟中帶Q |
黑鮪魚營養價值
黑鮪魚屬於深海的大型魚類,相較於雞肉、牛肉或豬肉,其獨特之處在於富含omega-3不飽和脂肪酸,特別是DHA與EPA。其中,眼球後方的脂肪更是這些營養素的聚集地,成為黑鮪魚極具價值的營養核心。
研究已多次證實,DHA與EPA在多方面對人體有益,不僅能促進腦細胞發育,提升記憶力與學習能力,還能有效預防血栓形成,降低膽固醇水平,進而減少心肌梗塞及腦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。這些益處使黑鮪魚在營養學上顯得尤為突出,也為健康生活提供了一個極佳的選擇。
課外補充👨🎓:鮪魚生魚片該怎麼保存?
黑鮪魚的魚肉極為細緻,卻也非常容易氧化變色,為了保持最佳鮮度,必須儲存在低達 -50°C 的超低溫冷凍庫中,讓魚肉中心的水分徹底凍結,才能有效鎖住色澤與風味。
由於家用冷凍庫無法達到如此低溫,因此黑鮪魚不適合長時間保存。建議您在收到後 一週內享用完畢,才能品嚐到最純粹的鮮美滋味!
特別提醒:黑鮪魚解凍後一定要當餐食用完畢,千萬不可以反覆冷凍、解凍或隔餐再吃,以免影響口感與品質喔!
黑鮪魚有人工飼養的嗎?
近年來,澳洲與日本的公私立研究機構與繁養殖場,投入大量的人力與資源,試圖實現黑鮪魚的人工繁殖。儘管這項挑戰極為艱鉅,但確實也取得了一些突破。尤其是日本,已成功發展出太平洋黑鮪魚的完全繁養殖技術。目前,每年日本的養殖黑鮪魚量大約為1萬噸,其中多數是從野生幼魚經過人工飼養,成長為成魚。
然而,即使在高成本的飼育設施中,黑鮪魚的孵化成功率仍然非常低,僅有3%到5%。從魚卵到成魚的完全養殖仍然是一項稀有的成就。更讓人關注的是,養殖過程中所需的飼料量非常龐大,每養成1公斤的黑鮪魚肉,需要消耗7至8公斤的小魚或魚粉製成的餌料。這樣的能量與資源轉換效率極低,遠未達到經濟效益的要求。
這些挑戰顯示,雖然黑鮪魚養殖已經取得一些進展,但仍然面臨許多技術與經濟上的瓶頸,需要更多的突破與創新才能實現真正的可持續養殖。
總結: 身為料理人,也是一位熱愛黑鮪魚的觀察 者,這篇文章,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一段 黑鮪魚旅程。從每年春末初夏,黑鮪魚洄 游來台、在東港掀起漁季熱潮開始,我看 見的不只是食材的美味,更是大海、漁民 與時間共同孕育出的珍貴滋味。 每一尾黑鮪魚,不只是高級料理台上的主 角,它的部位、油脂、甚至冷凍保存的方 式,都藏著專業與敬意。大腹、中腹、赤 身,每一口入口的美好,都值得被好好理 解與珍惜。 希望透過這篇文章,讓你對黑鮪魚不再只 是「好吃」,而是能看見它背後的故事與 價值。如果哪天你也在餐桌上遇見它,願 你心裡浮現的不只是味蕾的驚艷,還有一 點點對這片海洋的敬畏與感謝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