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狗公怎麼挑?4種常見食用石狗公圖鑑+毒刺處理與料理指南一次看懂

目錄
東街日本料理,石狗公圖鑑,石狗公介紹,石狗公
【東街日本料理】石狗公圖鑑

石狗公是什麼魚?

石狗公是台灣漁業的重要魚種之一,隸屬於「鮋魚家族」(音:ㄧㄡˊ)的底棲魚類,擅長偽裝,是海底公認的「深海偽裝大師」。牠們不僅常出現在漁市場與料理餐桌上,也因毒棘與外型而讓人印象深刻。

石狗公的身分簡介如下:

  • 分類地位:屬於鮋科(Scorpaenidae),為底棲性魚類
  • 俗稱:石狗公、石九公、石頭魚、紅鱠仔等
  • 台灣有毒魚類排名:台灣漁民俗語稱「一魟、二虎、三沙毛」,其中「二虎」指的就是鮋魚類的石狗公
  • 台灣文化地位:與赤鯮、馬頭魚並列為「台灣深海三寶」

雖然台灣海域記錄的石狗公高達 95 種,但真正具有經濟價值、可供食用的只有 4 種,包括:

  1. 白條紋石狗公(最常見、外觀辨識度高)
  2. 赫氏無鰾鮋(俗稱黑肚、紅黑喉,無毒)
  3. 三色石狗公
  4. 石狗公(學名:褐菖鮋,與三色極為相似,合稱「深海雙胞胎」)

這四種石狗公不但風味佳、營養高,其中還包含有毒與無毒品種,料理與處理方式各異。接下來,我們將逐一介紹這些台灣常見的可食石狗公,從外觀辨識、毒性分析、棲地特性到料理建議,一次完整掌握

👨‍🎓 課外補充|你知道「石狗公」怎麼來的嗎?
因為這類魚常伏在石縫中,加上姿勢像小狗趴著,早期漁民便以「石狗公」稱呼牠們,也有人叫「石九公」、「紅鱠」、「獅甕」等。

認識石狗公(四大種類簡介+圖表)

「石狗公品種比較表」

品種學名體色特徵是否有毒體型分布深度常見料理
白條紋石狗公Sebastiscus albofasciatus橘紅色+黃白條紋✅ 有毒小型50–300m清蒸、煮湯
三色石狗公Sebastiscus tertius紅+黑+斑紋✅ 有毒小~中型100–400m清蒸、紅燒
赫氏無鰾鮋Helicolenus hilgendorfii紅橘體+黑喉❌ 無毒小型150–500m魚湯、清蒸
石狗公(本尊)Sebastiscus marmoratus褐紅色+變色能力✅ 有毒小~中型2–40m味噌湯、煎烤

🔹白條紋石狗公|特徵最明顯的石狗公,肉質細嫩、膠質豐富

你在日本料理店或魚市場買到的「石狗公」,有很高機率就是這一種——白條紋石狗公
體表橘紅、身上帶有幾道明顯的白色條紋,牠是最容易辨認、也最常見的可食用石狗公魚種。

雖然外觀討喜、味道鮮甜滑嫩,但白條紋石狗公其實身上也藏有毒刺。
好消息是:只要正確處理,牠就是一尾肉質細緻、膠質滿滿的美味深海魚,特別適合拿來清蒸、煮湯或紅燒料理。

以下就帶你快速認識這尾「台灣人最熟悉的石狗公」,從外觀、棲地到毒性與料理建議,一次掌握!

東街日本料理,石狗公介紹,石狗公魚,白條紋石狗公
【東街日本料理】白條紋石狗公介紹

🐟 白條紋石狗公基本資訊

項目說明
中文學名白條紋石狗公
英文學名Sebastiscus albofascia
中國名白斑菖鮋、白斑石狗公
台灣別稱紅鱠仔、石九公、石頭魚
日文名アヤメカサゴ
英文俗名Yellow-barred red rockfish
是否可食✅ 可,毒刺處理後安全
最大體長約 25 公分
特徵簡述橘紅色體表+網狀斑紋+5個白色斑點
毒刺處理使用鰭剪或工具去除(避開毒棘)
棲息深度50–210 m,常見 150 m
價格範圍$180–480/斤(依體型)
 

 白條紋石狗公的生態與習性深海岩礁裡的潛行者

白條紋石狗公棲息於水深 50~210 公尺的岩礁地區,常見於 150 公尺左右。喜歡潛藏於礁石縫隙,是伏擊型掠食者,靠著橘紅與黃斑構成的花紋偽裝在海底環境中。以蝦蟹、小魚等甲殼類為食,行動緩慢但捕獵效率高。

❗ 為卵胎生魚類,會在體內完成受精與孵化,產下小魚,這種方式有助於提高繁殖成功率,適應深海變化劇烈的生態環境。

☀️ 繁殖方式補充:石狗公都是卵胎生嗎?

👨‍🎓課外補充|石狗公都是卵胎生嗎?
是的!你常見的四種石狗公品種——白條紋石狗公赫氏無鰾鮋三色石狗公與石狗公本種(褐菖鮋)全都是卵胎生魚類

這代表牠們的受精卵會在母體內孵化完成,再直接產出活魚。這樣的繁殖方式不僅能讓幼魚在母體中獲得初步保護,也讓牠們一出生就具備較強的存活能力,能即時逃離掠食者。

✔️ 卵胎生的三大特點:

  1. 幼魚在體內完成發育,出生即能游動
  2. 不依賴胎盤,而是靠卵黃囊供應營養
  3. 特別適合深海環境與高掠食壓力棲地
 

 白條紋石狗公怎麼辨認特徵明顯、毒棘需小心

在所有石狗公品種中,白條紋石狗公是最容易辨認的一種。體型屬中等偏小,成年個體體長約可達 25 公分,外觀具有高度辨識度,是市場與漁港裡常見的「紅黃條紋魚」。

🔍 外觀辨識特徵如下:

  • 側扁橢圓形體型,頭部突出
  • 體色橘紅混黃,帶有網狀花紋
  • 體側有 4~5 條白色橫斑或點狀條紋
  • 背鰭為 12 棘狀,具白邊或斑點
  • 鰓蓋、胸鰭有尖銳棘刺

👨‍🎓 小提醒|石狗公是石崇魚嗎?

常有饕客搞混「石狗公」與「石崇魚」這兩種魚,事實上它們都屬於鮋亞目魚類,雖然名稱不同,但在營養成分與料理用途上非常接近。

✔️ 石崇魚多見於東北角與宜蘭海域,肉質結實細嫩,與石狗公一樣含有豐富膠質與蛋白質。
✔️ 兩者都常被拿來熬煮魚湯,有助滋補養顏、調理身體,特別適合病後或產後調養。

因此不論是選擇石狗公或石崇魚,都是海味湯品中的優質選擇

 

🌏 白條紋石狗公分布?怎麼捕?

主要分布於:

  • 日本南部、韓國東岸、東/南中國海
  • 台灣北、中、東、南部沿岸,以及澎湖、綠島

捕撈方式包含:

  • 底拖網(大範圍深水)
  • 延繩釣與手釣(精準、低混獲)
  • 小型流刺網、潛水魚槍沿岸少量)

📌 底拖網對礁區生態影響大。建議選購延繩釣、手釣方式捕獲的石狗公,既環保又新鮮。

 

🍽 白條紋石狗公料理推薦怎麼煮最好吃?

白條紋石狗公口感細嫩、魚刺少,加上富含膠質,料理變化豐富,無論日式或中式都能駕馭:

  1. 清蒸石狗公(經典做法)

    • 魚身劃刀,搭配薑絲、蔥段蒸熟
    • 淋上熱油與醬油提鮮,口感滑順、保留原味海鮮風味
    • 老少咸宜、保留原味,適合日常或宴客
  2. 石狗公煲湯(營養補氣)

    • 使用魚頭、魚骨與蘿蔔、玉米熬煮
    • 搭配金華火腿或蛤蜊提鮮,湯色乳白,膠質豐富,適合冬日補身
  3. 紅燒燴石狗公(宴席風味)

    • 酥炸後燴煮,與豆腐、醬油、米酒慢火燜煮
    • 入味又不失魚肉彈性,是家常與外燴兩相宜的豪華版本

🍲 課外補充|石狗公魚湯有什麼功效?

  • 滋補養顏(富膠質)
  • 促進消化(營養好吸收)
  • 增強免疫力(蛋白+微量元素)
  • 補氣養身(B12、礦物質充足)
  • 產後調養佳品(傳統食補首選)
 

🙋‍♀️ FAQ|石狗公常見問題解答

Q1:石狗公可以生吃嗎?

  • 技術上可以,但需處理妥當並確認新鮮,建議專業料理店操作,家庭仍以熟食為宜。

Q2:毒刺在哪裡?會怎樣?

  • 背鰭與胸鰭基部含毒,被刺會紅腫灼熱,需熱水浸泡舒緩。魚肉本身無毒。

Q3:石狗公可以做火鍋或刺身嗎?

  • 火鍋可以。刺身需冷鏈+專業處理,不建議在家嘗試。

Q4:石狗公可以冷凍嗎?會不會影響口感?

  • 可以冷凍,但建議處理後再急凍,保鮮期約一週內最佳。若未妥善處理,解凍後膠質與彈性會下降,建議快煮快吃。
 

總結:白條紋石狗公是好魚嗎?

答案是:絕對值得一試!

白條紋石狗公不僅外型易辨、處理得當即可安心食用,其肉質細緻、膠質豐富、刺少味鮮,從清蒸到煲湯都能展現不同魅力。加上價格合理、全年供應穩定,在市場與餐廳裡都是「高CP值的隱藏版食材」。

若你正尋找一種兼具營養、美味又獨特的台灣在地深海魚,白條紋石狗公,絕對是值得認識與品嚐的一條「真.好魚」。

🌿 永續提醒:怎麼吃也顧生態?雖然石狗公未列為保育魚種,但底拖網對礁區生態影響大。建議選購延繩釣、手釣方式捕獲的石狗公,既環保又新鮮。


🔹赫氏無鰾鮋|無毒的石狗公代表,肉質鮮甜、湯品首選

赫氏無鰾鮋(ㄅㄧㄠˋ ㄧㄡˊ)是一種常見於台灣與日本深海的經濟性魚種,是少數無毒的石狗公代表,肉質鮮甜、細嫩,特別適合清蒸與燉湯。因其口腔內有明顯黑色特徵,俗稱「黑肚」,在市場與料理中頗具辨識度。

赫氏無鰾鮋,東街日本料理,石狗公介紹,石狗公魚
【東街日本料理】赫氏無鰾鮋介紹

🐟 赫氏無鰾鮋基本資訊

項目說明
中文學名赫氏無鰾鮋
英文學名Helicolenus hilgendorfii
中國名赫氏無鰾鮋
台灣別稱黑肚、紅虎魚、虎格、紅黑喉、無鰾鮋等
日文名ユメカサゴ
英文俗名Hilgendorf’s saucord rockfish
是否可食✅ 可,無毒性魚種
最大體長約 27 公分
特徵簡述紅橘色體表+黑色斑點+口腔及咽喉深黑色
棲息深度150–500 m,偏好沙泥底質環境
圍價格範$200–480/斤(依體型與產地)
 

📍 赫氏無鰾鮋的生態與習性深海沙泥中的隱密伏擊者

赫氏無鰾鮋是一種典型的深海底棲魚,生活在150~500公尺的沙泥質海床,性情穩定、動作緩慢,擅長埋伏在泥底伏擊蝦蟹等小型生物。其紅橘色體表與海床色調形成對比,卻能在昏暗水域發揮良好偽裝效果,是深海的安靜掠食者。

❗ 與大多數石狗公一樣,赫氏無鰾鮋為卵胎生魚類,可在體內受精並產下小魚,提升繁殖存活率,強化對深海環境的適應力。

 

 赫氏無鰾鮋外觀辨識特徵紅橘黑喉,特徵鮮明好辨認

  • 側扁體型、頭部大、嘴裂寬
  • 體表橘紅色,布滿深色小斑點
  • 口腔至咽喉內側呈深黑色(最大辨識特徵)
  • 背鰭與胸鰭有硬棘,無毒但須小心

📌 辨識小技巧:相比白條紋石狗公,赫氏無鰾鮋無明顯白色條紋、體色偏暗紅,且體型偏小。

 

🌏 赫氏無鰾鮋分布與捕撈方式台灣西北沿海與日本深海常見

赫氏無鰾鮋廣泛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地區,常見於:

  • 台灣西部、北部、東北部、澎湖、小琉球周邊
  • 日本南部、東海等溫帶深海海域

捕撈方式:

  • 延繩釣(選擇性高、品質佳)
  • 底拖網(深海漁獲主力方式)

📌 因深海魚種穩定,赫氏無鰾鮋全年皆有供應,並無明顯產季高峰。

 

🍽 赫氏無鰾鮋料理推薦滑嫩煮湯首選,日式風味也適合

赫氏無鰾鮋肉質細緻、膠質豐富,風味清甜,特別適合煲湯與清蒸,亦可轉為日式醬燒展現甘醇風味:

  1. 赫氏魚湯(滋補熱銷)

    • 使用魚頭與魚骨,搭配薑片、白蘿蔔或豆腐煮湯
    • 可加入金華火腿提鮮,湯色乳白、膠質豐富
    • 適合病後調養、冬令進補、產後滋養
  2. 清蒸赫氏無鰾鮋(原味呈現)

    • 魚體清洗後,搭配蔥絲薑片清蒸
    • 淋上熱油與醬油,滑嫩不腥,保留海鮮原香
    • 適合日常家常或宴客菜色
  3. 日式煮付(甘鹹醬香)

    • 使用味醂、醬油、清酒、薑片燉煮魚塊
    • 魚肉入味綿密,醬汁鹹甜交融,搭配白飯超開胃
    • 是日式居酒屋常見人氣菜單
 

🙋‍♀️ FAQ|赫氏無鰾鮋常見問題解答

Q1:赫氏無鰾鮋有毒嗎

  • 沒有。此魚不具毒腺,魚刺也不含毒素,處理與食用都相對安全。

Q2:赫氏無鰾鮋適合做什麼料理

  • 魚湯、清蒸、煮付皆宜,肉質細嫩,膠質與甜味佳。

Q3:與其他石狗公差在哪裡

  • 無毒為最大差異,體色偏暗紅,口腔為深黑色,體型較小,價格也更親民。
 

總結:赫氏無鰾鮋魚是好嗎?

答案是:經濟實惠又安心的好選擇!

赫氏無鰾鮋肉質細緻、膠質豐富、價格合理,是適合全齡層的平價深海美味。無論用於燉湯、清蒸還是日式料理,都能展現其鮮甜風味。加上無毒、供應穩定、處理簡便,是餐廳與家庭的安心首選。

🌿 永續提醒:優先選購延繩釣捕獲魚體,減少底拖網對深海棲地的傷害。


🔹 三色石狗公深海偽裝大師,肉質緊實彈牙、紅燒煮湯皆宜

三色石狗公是一種具有毒性的深海鮋魚,與「石狗公(褐菖鮋)」極為相似,並稱為「深海雙胞胎」。牠的體型偏大、偽裝能力強,在料理上適合紅燒、香煎與煲湯等重口味方式。

三色石狗公介紹,東街日本料理,石狗公,石狗公魚
【東街日本料理】三色石狗公介紹

🐟 三色石狗公基本資訊

項目說明
中文學名三色石狗公
英文學名Sebastiscus tertius
中國名三色菖鮋
日文名ウッカリカサゴ
英文俗名Red Marbled Rockfish
台灣別稱石狗公、石九公、石頭魚、凸目仔
是否可食✅ 可,但具毒性(需去除毒棘)
最大體長可達 40 公分
特徵簡述側扁長橢圓體型、褐紅色斑塊、胸鰭大、眼球外凸
棲息深度60–940 m,常見於 150–200 m
價格範圍$200–$480/斤(依體型與處理)
 

🌊 三色石狗公生態與習性岩礁縫隙的深海伏兵

三色石狗公是典型的深海底棲魚類,廣泛分布於西北太平洋溫暖海域,偏好棲息於岩礁縫隙間,尤其在 150~200 公尺水深最為常見。牠們擅長偽裝潛伏,是捕食蝦蟹、小魚等的伏擊型掠食者,行動緩慢、警覺性高。

❗ 為卵胎生魚類,能在體內完成受精與孵化,直接產下小魚,提高深海環境中的繁殖存活率。

📚 小知識:三色石狗公與石狗公(褐菖鮋)因外觀與習性極為相近,被並稱為「深海雙胞胎」,常需透過鰭條數與體色細節分辨。

 

🧬 三色石狗公外觀辨識特徵外型壯碩,斑塊偽裝力強

  • 體型長橢圓形、側扁,比例勻稱
  • 體色為褐紅色或暗紅色,體側有不規則深色斑塊
  • 背鰭有 11~12 枚硬棘與軟條
  • 胸鰭寬大,位於體側下方,尾鰭圓形
  • 頭部大、眼球外凸,視野寬廣
  • 全身覆蓋櫛鱗,偽裝能力極強

📌 與石狗公辨識:可觀察胸鰭基部斑紋與軟條數量的差異。

 

🌏 三色石狗公分布與捕撈方式深海岩礁魚場的穩定漁獲

主要分布於:

  • 日本宮城縣、朝鮮半島南部、東中國海
  • 台灣北部、西部、東北部、澎湖海域

捕撈方式:

  • 底拖網(主力捕撈)
  • 延繩釣、手釣(品質較佳、混獲少)

📌 台灣北部產量較多,市面數量不如白條紋石狗公或赫氏無鰾鮋這麼常見。

 

🍽 三色石狗公料理推薦重口味料理首選,外酥內嫩超滿足

三色石狗公肉質細緻富彈性,膠質豐富、油脂適中,適合紅燒、香煎或清湯料理。

  1. 香煎三色石狗公(酥香鮮嫩)

    • 魚體劃刀後簡單醃製,雙面煎至金黃
    • 外酥內嫩,搭配檸檬或香草更添風味
    • 適合快速上桌的日常菜色
  2. 紅燒三色石狗公(濃郁入味)

    • 先煎後燒,搭配豆腐、醬油、米酒慢火燜煮
    • 魚肉飽吸醬汁,風味層次豐富,適合宴席菜色
  3. 三色魚頭湯(膠質湯底)

    • 魚頭魚骨與白蘿蔔、玉米熬煮,加入蛤蜊與薑片提鮮
    • 湯底乳白濃郁、膠質感強,冬季進補首選
 

🙋‍♀️ FAQ|三色石狗公常見疑問

Q1:三色石狗公可以生吃嗎

  • 不建議。具毒棘魚類須經高溫處理,避免風險。

Q2:與褐菖鮋(石狗公)怎麼分

  • 外觀極為相似,須觀察胸鰭軟條數與斑紋細節。

Q3:毒會影響魚肉嗎

  • 不會。毒素僅集中在棘刺部位,魚肉可安心食用。
 

✅ 總結:三色石狗公是好魚嗎?

答案是:是好魚,適合重口味料理、值得認識的深海美味

三色石狗公擁有出色的肉質與鮮甜風味,體型大、膠質豐富,是高端宴席與家庭補身皆宜的魚種。雖具毒性,但只要妥善處理棘刺就能安心享用。其高偽裝能力與獨特外觀也讓牠在魚類分類中別具一格。

🌿 永續提醒:建議選擇延繩釣捕撈來源,降低底拖網對深海生態的干擾。


🔹 石狗公(褐菖鮋)台灣沿岸人氣石狗公,膠質滿滿、味噌湯推薦!

石狗公是台灣沿岸與離島常見的底棲性魚類,學名 Sebastiscus marmoratus,屬於有毒石狗公的一員。牠們體色多變、肉質細緻富膠質,是味噌湯、紅燒或清蒸料理中的高人氣食材。

石狗公介紹,東街日本料理,石狗公,石狗公魚
【東街日本料理】石狗公介紹

🐟 石狗公基本資訊

項目說明
中文學名石狗公
英文學名Sebastiscus marmoratus
中國名褐菖鮋
台灣別稱石狗公、石九公、紅鱠、獅甕(澎湖)
日文名カサゴ
英文俗名False kelpfish
是否可食✅ 可,具有毒刺但處理後可安全食用
最大體長約 36 公分
特徵簡述體色多變、背鰭硬棘、擅長偽裝
毒刺處理背鰭與胸鰭具毒棘,處理時須避免刺傷
棲息深度2–40 公尺
價格範圍$200–480/斤(依體型)
 

  石狗公生態與習性岩礁海底的偽裝高手

石狗公主要棲息於台灣沿岸、水深2~40公尺的岩礁或礫石區,是典型的底棲性掠食魚類。牠們喜歡隱藏於岩石縫隙或海藻叢中,身體顏色會隨著環境變化,展現高超的偽裝能力。

石狗公性格穩定、行動緩慢,捕食時則展現迅猛,主要以小魚、甲殼類與貝類為食。

❗ 為卵胎生魚類,雌魚可在體內受精並直接產下幼魚,繁殖成功率高,冬季為主要繁殖季節。

 

 石狗公外觀辨識特徵體色多變、棘刺需注意

  • 側扁橢圓體型,背鰭硬棘突出
  • 體色由紅褐至深褐色,體側有深色橫帶與白色斑點
  • 胸鰭基部寬大,尾鰭略圓
  • 沿岸潮間帶體色偏暗,深水區體色偏紅亮麗

📌 鑑別重點:常與其他石狗公魚類混淆,需搭配棲地、水深與斑紋綜合辨識。

 

🌏  石狗公分布與捕撈方式台灣沿岸礁區常見魚種

石狗公廣泛分布於西太平洋,包含台灣、日本、中國、韓國與菲律賓等地,尤以台灣北部、東北部與離島礁區最為常見。

捕撈方式:

  • 延繩釣(選擇性高、漁獲品質好)
  • 底拖網(產量大、混獲高)

📌 台灣每年 10 月至翌年 5 月為繁殖與漁獲高峰期。

 

🍽 石狗公料理推薦高湯首選,味噌紅燒皆宜

石狗公肉質Q彈細緻、膠質豐富,常見於湯品與煎、紅燒料理,以下為推薦做法:

  1. 石狗公味噌湯(冬日定番)

    • 將魚體汆燙去腥,搭配昆布高湯煮滾
    • 加入豆腐、味噌、小菇類等提味
    • 魚肉鮮甜、湯頭濃郁,是冬日暖胃首選
  2. 青檸香煎魚排(夏日清爽)

    • 魚片以檸檬汁、蒜末醃製
    • 煎至表皮酥脆,搭配沙拉或炒蔬菜
    • 酸香開胃、口感豐富
 

💡 石狗公料理建議|掌握膠質口感的美味關鍵

石狗公擁有滿滿膠質的肉質,宛如來自海洋的天然禮物,只要處理得當,每一口都滑嫩鮮甜、回味無窮。但也正因為膠質豐富,烹調方式將直接影響口感體驗

  • 若選擇烘烤或煎製,建議趁熱享用,避免膠質冷卻變硬、影響滑嫩感;
  • 建議以蒸煮、燉湯等溫和方式保留其柔滑質地;
  • 上桌時把握熱騰騰的黃金時刻,更能呈現石狗公的極致風味。

只要掌握這些小訣竅,就能品嘗到石狗公最迷人的膠質口感,是家庭與餐廳都值得推薦的料理食材。

 

🙋‍♀️ FAQ|石狗公常見疑問一次解答

Q1:石狗公有毒嗎?能不能吃

  • 背鰭與胸鰭含毒腺,處理後魚肉可安心食用。

Q2:石狗公適合做什麼料理

  • 煮湯、清蒸、紅燒都適合,膠質與風味佳。

Q3:怎麼分辨石狗公與其他種類

  • 體色變化大、背鰭硬棘突出,常需結合棲地與體型辨識。
 

✅ 總結:石狗公是好魚嗎?

答案是:當然是!

石狗公是台灣本地沿岸海域的經典好魚,肉質富膠質、彈性佳,無論紅燒還是煮湯都風味十足。只要正確處理毒棘,就是家庭與餐廳安心美味的首選。

🌿 永續提醒:選購延繩釣魚體,避免過度底拖對礁區生態的損害。


☠️ 石狗公有毒嗎?怎麼處理才安全?

其實,不是所有石狗公都有毒!

  • 無毒品種:赫氏無鰾鮋(Helicolenus hilgendorfii),是少數無毒的石狗公代表,料理風險低。
  • ⚠️ 有毒品種:白條紋石狗公、三色石狗公、褐菖鮋(即「石狗公」學名 Sebastiscus marmoratus)皆含毒棘。背鰭或胸鰭的硬棘部位藏有毒腺,若不慎刺傷可能導致紅腫、劇痛,甚至過敏反應。

📌 小提醒

石狗公的魚肉本身無毒,只要去除毒棘、正確處理,就可以安全享用!

 

🆘 被石狗公刺到怎麼辦?6 步驟急救法

若不小心被毒棘刺傷,請冷靜處理,依照以下步驟可有效緩解:

  1. 立即清洗傷口
     用生理食鹽水或乾淨清水沖洗,清除表面毒刺或異物。可輕擠出少量血液,但避免過度壓擠。
  2. 熱水浸泡(關鍵!)
     石狗公毒素為「熱不穩定蛋白」,使用約 45°C 的熱水浸泡傷口 20~45 分鐘,有助分解毒素與止痛。(水溫應可忍受,勿燙傷)
  3. 包紮保護傷口
     用無菌紗布輕蓋傷口,勿用膠帶密封,保持透氣以防感染。
  4. 止痛與消炎
     必要時可服用布洛芬(Ibuprofen)等消炎止痛藥物,減輕紅腫與疼痛。
  5. 密切觀察
     若出現頭暈、呼吸困難、紅腫加劇等症狀,請特別留意。
  6. 盡速就醫
     即使表面看起來無礙,也建議前往醫院檢查,避免潛在感染或過敏反應。

🔔 絕對禁止:

  • ❌ 冰敷(反而會讓毒素更難分解)
  • ❌ 切開或吸吮傷口(恐造成感染)

💰 四種石狗公價格分析|行情、特色一次看懂!

台灣常見的四種石狗公,因為魚種稀有度、體型大小、毒性處理難度與口感差異,在市場上的價格也有所不同。以下幫你整理各品種的平均價格與特色:

魚種名稱價格區間(NTD/斤)體型與特色簡述市場供應與備註
白條紋石狗公
  • 小型魚(200g↑):$180~$300/斤
  • 中型魚(600g↑):$300~$480/斤
體色橘紅、白條紋明顯、膠質豐富最常見、CP值最高
赫氏無鰾鮋
  • 小型魚(200g↑):$200~$300/斤
  • 中型魚(600g↑):$330~$480/斤
偏黑紅色、無毒、煮湯風味佳無毒處理方便、價格穩定
三色石狗公
  • 小型魚(200g↑):$200~$300/斤
  • 中大型魚(600g↑):$330~$480/斤
體表褐斑條紋、肉質細緻、卵胎生魚類市場較稀有、品質穩定
石狗公(褐菖鮋)
  • 小型魚(200g↑):$200~$300/斤
  • 中大型魚(600g↑):$330~$480/斤
體色多變、體型最大、彈性十足市場數量少、價格區間大

📌 補充提醒:

  • 以上價格已基隆崁仔頂魚市為例
  • 「石狗公」指的是 褐菖鮋(Sebastiscus marmoratus),體型較大者價位更高,適合重視口感與補養的族群。
  • 若以入門嚐鮮為主,白條紋石狗公最親民、料理彈性高;
  • 若重視處理安全性與魚湯風味,建議選擇赫氏無鰾鮋
  • 三色石狗公與石狗公常被稱作「深海雙胞胎」,價格較高但風味獨特,值得收藏級饕客品嘗。

 石狗公魚營養價值|低脂高蛋白,還含膠質與Omega-3!

你知道嗎?石狗公不只是好吃,更是一種兼具 高蛋白、低脂肪、富含礦物質與膠質 的健康魚類,非常適合現代人追求的清淡又營養飲食。

石狗公營養價值,東街日本料理,石狗公營養價值,石狗公
【東街日本料理】石狗公魚營養價值

為什麼說石狗公是「健康好魚」?

看看它與雞胸肉的營養比較就知道!

營養項目石狗公(每100g)去皮雞胸肉(每100g)說明與比較優勢
熱量約 80 大卡約 109 大卡熱量較低,適合減脂飲食
蛋白質約 18.3 克約 24.2 克高蛋白,日常補充沒問題
脂肪約 0.2 克約 0.6 克幾乎無脂肪,是清爽低脂首選
膠質✅ 富含❌ 幾乎無燉湯黏唇,滋補美容、產後調理都適合
維生素B12✅ 含量豐富⚠️ 較低支持神經系統與活力代謝
Omega-3✅ 含量少許❌ 幾乎無有益心血管與腦部功能
磷與鉀✅ 含量高⚠️ 較一般支持骨骼與心臟健康
 

🌟 石狗公營養總結:

石狗公是一條真正的「低卡高營養」魚種,不只富含優質蛋白與膠質,還有助於心血管健康的 Omega-3 與對神經系統極重要的 維生素B12,再加上幾乎沒有脂肪、熱量也低,是減脂、養身、健身、長輩營養補充的全方位選擇。

不管是清蒸、紅燒還是煮味噌湯,石狗公都能把健康與美味一次端上桌!


🔍 石狗公懶人包 QA|一篇搞懂魚種、毒性、營養與料理方式!

你對石狗公有這些疑問嗎?想吃石狗公卻怕有毒?分不清哪種可以煮湯、哪種能蒸?一次看懂👇

Q1:石狗公是什麼魚?

A:石狗公是泛指鮋亞目魚類,外型像石頭、會擬態、躲藏在礁石底下。台灣沿海常見四大石狗公:白條紋石狗公、赫氏無鰾鮋、三色石狗公與褐菖鮋(即「石狗公」本尊)【已於主文詳述】。

Q2:石狗公可以吃嗎?有毒嗎?

A:石狗公的肉本身無毒,可安心食用,但部分品種(如白條紋石狗公、三色石狗公)背鰭棘帶毒,處理時需小心刺傷。

Q3:哪種石狗公是無毒的?

A:赫氏無鰾鮋(俗稱黑肚)是目前市面常見無毒石狗公代表,適合煮湯、紅燒,處理也較安全。

Q4:被石狗公刺到怎麼辦?

A:立即清洗、用約 45℃ 熱水浸泡傷口 30 分鐘,有助分解毒素、舒緩疼痛,並儘速就醫評估。

Q5:石狗公的毒會傳到肉裡嗎?

A:不會。毒素集中在棘刺基部,肉質本身無毒,加熱處理後可安心食用。

Q6:石狗公適合清蒸還是紅燒?

A:兩者皆宜。白條紋與三色石狗公適合清蒸、赫氏無鰾鮋則紅燒煮湯最對味,褐菖鮋也可做味噌湯。

Q7:石狗公料理冷掉會變硬嗎?

A:是的!因含膠質,冷掉後會偏硬,建議熱食或燉煮類料理,能保留口感最佳狀態。

Q8:石狗公可以做火鍋嗎?

A:可以!煮湯或火鍋非常適合,魚肉彈性佳、膠質豐富,但要記得去除毒棘後再使用。

Q9:石狗公可以做刺身嗎?

A:不建議。即使新鮮處理妥當,部分品種仍有毒棘,不適合生食。建議以熟食料理為主。

Q10:石狗公的營養比雞肉好嗎?

A:石狗公低熱量低脂肪,富含膠質與微量元素;雞胸肉蛋白質含量較高,適合健身族。各有優勢,看你的飲食需求。

Q11:石狗公富含膠質嗎?

A:是的!尤其適合做魚湯,燉煮後湯頭乳白、口感滑順,滋補又養顏。

Q12:石狗公嘴巴真的很大嗎?

A:真的!尤其是褐菖鮋與赫氏無鰾鮋,擁有典型「大嘴」,方便吸食甲殼類與小魚。日本還有俗諺說「海邊的石狗公都是大嘴巴」。

Q13:四種常見石狗公怎麼分?

A:看體色與條紋最準!

  • 白條紋石狗公;橘紅色基底、體側有黃色網狀斑與白色橫帶
  • 赫氏無鰾鮋;暗紅帶黑,無明顯白斑
  • 三色石狗公;紅棕體色帶深褐條紋,有「深海大理石紋」感
  • 石狗公(褐菖鮋);體色多變、偏橘紅或深褐,體側斑點不規則
     

Q14:石狗公是卵胎生嗎?

A:是的!目前台灣常見四種石狗公皆屬卵胎生魚類,體內受精、在母體孵育後生出可游動幼魚,有助提高存活率。

Q15:石狗公補嗎?可以喝魚湯嗎?

A:可以!石狗公魚湯富含膠質與蛋白質,有助滋補養顏、產後調理或恢復體力,是家庭常見補湯首選。

Q16:石狗公適合產後喝嗎?

A:非常適合。富含蛋白質、膠質與維生素B12,有助傷口癒合與促進乳汁分泌,為產後坐月子常見魚湯食材。

Q17:石狗公與石崇魚是一樣的嗎?

A:不是同種,但都屬鮋亞目,料理方式、湯品效用與口感相近,可視為親戚魚種。

Q18:哪裡可以買到石狗公?

A:傳統魚市場、部分水產平台、或餐廳定食料理中都有機會吃到。建議詢問魚販魚種來源、確認是否處理去毒刺。

🔖 貼心提醒:石狗公富含膠質,冷掉後口感會偏硬,建議現煮現吃、或以燉湯為主的料理方式最適合!


🔚 結語:深入認識石狗公,品味深海的滋味

石狗公是台灣人最熟悉的海魚之一,也是營養價值與烹調多樣性兼具的好魚。無論是清蒸、燉湯還是紅燒,牠那細緻的魚肉、滑嫩的膠質和鮮美的口感,都讓人回味無窮。

若擔心毒刺問題,選擇無毒的「赫氏無鰾鮋」就是安心首選;而其他石狗公種類只要正確去棘與熟食,也能放心享用。

🌿 永續提醒:購買以延繩釣方式捕撈的石狗公,可降低對海底環境的破壞,讓美味也能兼顧海洋生態!

下一次逛市場,別忘了挑一尾石狗公試試!分享這篇文章,讓更多人了解這條兼具美味與營養的深海好魚🐟


🔎 延伸閱讀推薦|你的海味知識再升級!

 【煙仔虎是什麼魚?】
清爽白肉、在地熱銷!一篇搞懂煙仔虎與煙仔的差別,以及它為何是漁市裡的隱藏冠軍

【午仔魚怎麼煮最好吃?】
國民魚界的王者!揭開午仔魚為何價值不斐、最受歡迎的料理秘訣一次告訴你。

【比目魚就是鱈魚嗎?】
日料常見卻總搞混?帶你從外觀、魚種到料理,秒懂比目魚與鱈魚的真正關係。

【鬼頭刀好吃嗎?】
不只外型狂,還能做成漢堡?深入解密這條台灣之光為何風靡日本與全球市場。

【台灣海膽好吃嗎?】
「這麼貴的海膽到底值不值得?」讓魚市達人帶你一次了解海膽的真相!

延伸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