軟絲,與烏賊不同,屬於「擬烏賊」的範疇。這種迷人的海洋生物體內沒有硬殼,且偏好在淺海礁岩附近繁殖,使其成為花枝、魷魚和鎖管中的頂尖美味。軟絲的獨特特徵讓它在海鮮界中脫穎而出,無論是其細膩的肉質還是鮮美的風味,都是海鮮愛好者心中的至高享受。
軟絲介紹
軟絲,又稱「軟翅仔」,是台灣餐桌上最常見的海產之一,在所有頭足類海產家族中,經濟價值最高。軟絲的本名是「萊氏擬烏賊」。為什麼叫做「擬烏賊」?因為牠不是烏賊,卻和烏賊長的很像。
兩者身體都寬大呈橢圓形,兩側有和身體等長、如袖子般的肉鰭,在海中游泳,就像是舞台上翩翩起舞的京劇名伶。受到驚嚇、求偶、覓食,或要隱蔽自己時,體色可以跟著周遭環境變化,宛如海中變色龍。但仔細觀察,還是有些差異。軟絲全身呈半透明狀,體內無硬殼;烏賊(花枝)外觀則是深咖啡色紋路,體內有硬殼。軟絲每年秋、冬,是軟絲最成熟肥美的季節。最大可以長到45到50公分,約5公斤。
東街小教室👨🎓:軟絲花枝一樣嗎?
「軟絲」確實是「花枝」的近親,它們都屬於頭足綱(Cephalopoda)烏賊目的成員,在分類學上關係相當接近,但仍屬於不同的「科」或「屬」,也有明顯差異。
軟絲與花枝都屬於烏賊類,是近親但不是同一種。最大差別在於「軟絲體型較細長,肉質Q嫩滑順」,而「花枝體型扁圓厚實,肉較脆彈有咬勁」。
軟絲的特徵
軟絲的外觀與一般人熟知的花枝或透抽相比,顯得特別優雅而靈活。牠的身體呈粗壯的圓筒形,體表光滑細緻,兩側有一對寬大且延伸至尾端的翅鰭,像是披著長袍般在水中擺動,游動時帶有一種飄逸的節奏感。這對翅鰭幾乎與身體等長,讓軟絲能以滑翔的方式在水中移動,比起其他烏賊類更具機動性與優雅感。

在骨骼結構上,軟絲不像花枝那樣有硬殼狀的烏賊骨,而是體內包覆一層透明、柔軟的軟骨鞘。這種結構讓牠的身體彈性十足,觸感柔軟滑順,也因此得名「軟絲」。牠的身體富含水分,處理時較難切割成漂亮條狀,因此在料理上常以整隻或大塊呈現,保留其原始口感。
更令人驚奇的是軟絲的變色能力。牠體表分布著高度發達的色素細胞(Chromatophores),能隨著情緒、環境甚至交配季節,瞬間變換體色與花紋。這項能力除了幫助牠偽裝捕食或避敵,也是與同類溝通的方式之一,例如在求偶時會展示特殊的閃爍圖樣,展現自我。
東街小教室👨🎓:色素細胞是什麼?
色素細胞(又稱色素體)是能產生並儲存色素的細胞,廣泛存在於魚類、爬蟲、兩棲動物、甲殼類與頭足綱動物體內,主要參與皮膚與眼睛的顏色形成。這些細胞具備偽裝、訊號傳遞等多重功能,並可依白光下所呈現的顏色分為多種類型。
軟絲的生態習性
軟絲多棲息於熱帶與亞熱帶海域的沿岸淺海,特別偏好水質清澈、沙泥混合的海底環境。牠們常出現在珊瑚礁、海草床或礁岩附近,這些環境不僅提供良好的隱蔽場所,也有豐富的小型魚類與甲殼類可供獵食。
牠們屬於夜行性動物,白天多半藏身於海底或岩縫間休息,一到夜晚才活躍起來,靠著靈敏的視力與觸腕上的吸盤,精準捕捉獵物。在狩獵時,軟絲會緩慢接近獵物,再突然伸出腕足將其制伏,速度快得幾乎讓人難以察覺。
除了個體行動外,軟絲在繁殖季時也會出現成群結隊的集體移動行為,尋找適合產卵的海藻或礁石區域。產卵時會將卵粒黏附在海底結構上,孵化後的幼體即具備游泳與捕食能力,進入獨立生活。
軟絲的一生
軟絲的一生雖然短暫,平均壽命僅約一年左右,但卻充滿變化與行動力。牠們從受精卵孵化開始,就具備一定的自理能力,卵多半被產在岩石、海草或珊瑚礁等固定結構上,在安全的環境中慢慢孵化。
孵化後的小軟絲已具備游泳能力與基本的捕食本能,會立即進入獨立生活,開始攝食浮游生物、小魚或甲殼類等微小獵物。此階段的成長極為快速,幾週內體型便可明顯增長,並逐步發展出完整的變色能力與狩獵技巧。
進入成熟期約在3~5個月左右,體型接近成體,性腺發達,行為也會出現明顯的繁殖傾向。繁殖期時,雄性軟絲會展現特有的體色花紋進行求偶展示,雙方交配後,雌性選擇合適地點產卵,即完成生命使命。
產卵後的親體大多會在不久後死亡,結束生命旅程。雖然生命週期不長,但軟絲透過高速成長、靈活反應與驚人的變色能力,在這一年內,留下了屬於牠們的海中身影。
軟絲的各項分析
軟絲產季分析
軟絲的繁殖與活動與季節息息相關,是許多海釣族與漁民密切關注的重要對象。牠們的產季主要集中在春末至夏季(約每年4~9月),尤其在春季初期,雌性軟絲的產卵量最為豐沛,是繁殖力最旺盛的時期。此時的軟絲為了尋找適合的產卵地點,會大量靠近沿岸,活動頻繁,也較容易被觀察或捕獲。

而從釣獲角度來看,3~4月為春季釣期高峰,許多釣友會在這時出海夜釣,收穫頗豐。到了秋冬季節(10~12月),雖然產卵已結束,但此時存活下來的個體多為成體,體型較大、肉質肥厚Q彈,是品嘗軟絲最佳時機,也深受餐廳與饕客喜愛。
然而,隨著人為開發與海洋環境變遷,沿岸珊瑚礁與海草床的破壞,逐漸對軟絲的產卵棲地造成影響,進而威脅整體族群的穩定。部分地區已開始嘗試投放人工魚礁、設置保育海域等方式,協助軟絲恢復適合繁殖的環境,達到永續漁業的目的。
軟絲價格分析
軟絲屬於台灣常見的高人氣食用烏賊類之一,肉質滑嫩、適合多樣料理方式,使其在市場上頗受歡迎。整體來看,軟絲價格受到季節、產地、體型與通路差異的影響顯著,尤其在產季外或缺貨期間,價格會有明顯上浮。
在春末至夏季(4~7月)產季期間,軟絲數量較多、供應穩定,價格相對親民;但若遇到颱風、海況不佳或禁漁期,則可能因捕撈不易而出現短期價格飆升。
秋冬期間(10~12月)雖非產卵期,但個體肥大、品質佳,是高價段的主要來源,特別是在高級料理店或日式餐廳中,體型完整、現流直送的軟絲常可售至每公斤上千元不等。
另外,在零售通路上,漁港、傳統市場的價格通常較超市或電商平台更有彈性,但須注意鮮度與來源透明度;而真空包裝的冷凍軟絲雖價格穩定,但風味略遜於現流貨,適合日常家庭備用。
項目 | 價格區間(每公斤) | 備註說明 |
---|---|---|
產季現流(4~7月) | NT$350~600 | 供應穩定、價格實惠,適合家庭日常購買 |
秋冬肥美成體 | NT$600~1000+ | 體型大、品質佳,常見於高端餐廳或年節送禮 |
傳統市場 | 約 NT$350~800 | 價格彈性大,需注意鮮度與處理方式 |
超市/量販 | 約 NT$450~750 | 多為冷凍處理,方便但風味略弱 |
網購平台/生鮮宅配 | 約 NT$500~1000 | 價格偏高,主打急凍保鮮或活體直送服務 |
🦑軟絲等級大分析
🥇 基本等級區分 A級 & B級
- A級:代表新鮮且無明顯損傷,是市場上常見的新鮮軟絲。
- B級:品質略低,可能有輕微瑕疵或保存時間較久。
菲律賓軟絲專屬分級:2A、3A、4A
此分級主要應用在來自菲律賓海域的軟絲,依捕撈後處理方式與品質新鮮度分為三階段:
2A
最基本的是 2A 等級。這類軟絲在捕撈上岸後,未能及時冷凍保存,通常會被暫時擱置一段時間,無法維持活體狀態。為了補足流失的水分與重量,處理商會以泡水方式進行處理。這樣的軟絲可能會在背部出現黑塊或瘀青,眼睛看起來混濁而無光澤。雖然外觀略有瑕疵,但因為價格相對便宜,因此在傳統市場和電商平台上非常常見,也成為一般家庭大量購買時的實惠選擇。
3A
3A 等級則是稍高一階的處理方式。這類軟絲在捕撈後會先帶回港口,再經由工廠進行冷凍處理。由於整體冷鏈較完整,能保留多數的鮮度與風味,雖略遜於最高等級的 4A,但品質仍屬不錯,適合講究口感又兼顧價格的消費者。
4A(頂級)
而最高等級的便是 4A。這類軟絲在捕撈後,並非像其他等級一樣拖延處理,而是立即在船上以活體狀態急速冷凍,因此又稱「船凍活凍」。如此方式能完整保留軟絲的結構與鮮味,讓肉身色澤細嫩、彈性極佳,眼睛也清澈明亮,幾乎可媲美剛從海中撈起的狀態。由於處理成本高,4A 軟絲通常只在高端食材通路或高級料理中才會出現,屬於頂級選擇。

🎯 等級比較總覽
等級 | 捕撈後處理方式 | 肉身品質與顏色 | 眼睛狀況 | 價格定位 |
---|---|---|---|---|
2A | 屍體泡水增加重量 | 有淤血與變色,質地較差 | 混濁、不明亮 | 最便宜 |
3A | 回港工廠結凍 | 肉質尚佳、色澤正常 | 還算清楚 | 中等價位 |
4A | 船上活體下船直凍 | 肉質晶亮完整、超新鮮 | 眼睛晶瑩清澈 | 最高價位 |
💡 如何判別與選購
選擇軟絲時,可觀察以下重點來辨識等級與新鮮度:
- 肉身狀態:4A 等級軟絲肉身完整無缺損,色澤晶亮;2A 則易有暗斑或凹陷。
- 眼睛:4A 的眼睛圓潤清澈,2A 則常混濁、有斑點。
- 保存方式:4A 通常真空包裝,保持低溫;2A 常採泡水、易失真鮮品質。
✅ 當代選購建議
- 追求極致鮮嫩口感:選 4A,適合生食、薄片或高級料理。
- 日常烹調:3A 是平衡選項,新鮮度與價格兼具。
- 預算有限或大宗料理:可考慮 2A,但需留意品質瑕疵。
軟絲的營養價值
軟絲不只美味,也是營養豐富的海鮮食材。每100克軟絲的可食部分,含有約16~18克蛋白質,脂肪含量則不到2克,屬於低脂高蛋白的優質蛋白來源,特別適合正在控制體重、增肌減脂或飲食清淡者食用。
此外,軟絲也富含多種人體所需的礦物質與微量元素,如鋅、硒、鐵、磷與鉀等,能幫助提升免疫力、促進新陳代謝、維持肌肉與神經功能。其內含的維生素B群(尤其是B12)亦相當豐富,有助於紅血球生成與神經保護。
不僅如此,軟絲也含有一定量的牛磺酸(Taurine),這是一種具抗氧化與保肝作用的胺基酸衍生物,對於降低血脂、穩定血壓與減緩疲勞等方面皆有潛在幫助。
需要注意的是,軟絲與其他頭足類海鮮一樣,膽固醇含量略高,建議適量攝取、避免一次大量食用,對高血脂患者而言尤其要注意烹調方式,以清蒸、水煮、炭烤等低油方式為佳。
軟絲營養成分表(每100克)

軟絲料理
① 生食軟絲刺身|吃出軟絲最原始的鮮甜

- 步驟簡述:
- 選用現流極鮮軟絲(捕撈後當日內處理)。
- 迅速去皮、去內臟與眼睛,清洗乾淨後冰鎮。
- 切成薄片或細絲狀,搭配醬油與山葵享用。
- 小提醒:一定要用現殺級鮮度,不建議用冷凍品生食,以免影響風味與安全。
口感特色:柔滑中帶脆,鮮甜清爽,有「海中白玉」之感。新鮮的軟絲刺身入口柔滑,帶有自然海味的甜香,細緻中還藏著微微的脆度,不需多餘調味就能嚐出其本質風味,是最能品味原始口感的吃法。
② 炭烤軟絲|最經典的居酒屋風味

- 步驟簡述:
- 將整尾軟絲去內臟洗淨(可保留觸手)。
- 表面輕劃幾刀,抹鹽或味噌醬醃10分鐘。
- 放炭火上或平底鍋高溫乾煎烘烤至表面微焦。
- 小提醒:避免烤太久,否則會變硬;搭配檸檬、七味粉更提味。
口感特色:外焦香內Q彈,香味迷人、咀嚼感佳。經過火烤後,軟絲表皮略帶焦脆感,散發出濃濃炙香氣,內部則保持彈牙口感,每一口都有鮮味與炭香交錯,是最迷人的熟食做法之一。
③ 川燙涼拌軟絲|夏季人氣清爽吃法

- 步驟簡述:
- 軟絲切圈或片狀,水滾後入鍋快速燙約15~20秒即撈起。
- 搭配蒜蓉醬油、五味醬或柚子醋拌勻。
- 可加洋蔥絲、小黃瓜絲或紫蘇葉增添清香。
- 小提醒:燙煮時間不可過長,變白捲曲就熟了,多一秒就老。
口感特色:經過短暫燙煮的軟絲保留原始彈性,入口清脆Q嫩,搭配酸香醬汁更顯爽口開胃,沒有油膩感,尤其適合夏日或當作開胃前菜。
④ 軟絲熱炒|九層塔香氣撲鼻的下飯菜

- 步驟簡述:
- 軟絲切片或圈狀,搭配薑片、辣椒、蒜頭快炒。
- 加入醬油、米酒、九層塔或辣豆瓣快速翻炒。
- 起鍋前可淋少許麻油增香。
- 小提醒:全程高火快炒,不超過1分鐘,確保肉質不老。
口感特色:高溫快炒讓軟絲表面滑潤、內裡緊實,完美吸附醬汁香氣,又不會因過熟而變硬。整體帶點咬勁,但仍保持彈滑感,是下飯絕配。
⑤ 清湯軟絲|簡單就能喝出鮮味

- 步驟簡述:
- 燒一鍋柴魚或昆布高湯,放入白蘿蔔或豆腐。
- 軟絲切片,待湯沸騰後再加入。
- 約燙煮30秒即可起鍋,可加少許鹽或味噌調味。
- 小提醒:切記最後才放軟絲,煮久會失去彈性與甜味。
口感特色:在湯中略煮的軟絲肉質變得柔軟、不失彈性,滑順中帶有細膩纖維感,能將湯底鮮味融入自身,讓整鍋湯喝起來鮮美回甘。
⑥ 酥炸軟絲圈|外酥內嫩,大人小孩都愛吃

- 步驟簡述:
- 軟絲切圈,拌上玉米粉或麵包粉,加入蛋液與鹽略醃。
- 油鍋加熱至約170℃,下鍋炸至表面金黃。
- 起鍋瀝油後可撒胡椒鹽或搭配塔塔醬。
- 小提醒:可使用氣炸鍋減油版本,保留口感又更健康。
口感特色:炸衣酥脆不油膩,咬開後是Q彈有彈性的軟絲本體,外脆內嫩的對比讓人一口接一口,是大人小孩都會喜歡的經典風味。
軟絲怎麼挑?
挑選新鮮軟絲時,最重要的是觀察外觀、觸感與氣味三大關鍵。
首先從外觀來看,新鮮軟絲的體表應該帶有光澤感與透明感,呈現珍珠白或微微帶虹彩的色澤,整體乾淨清爽不暗沉。眼睛部分也是判斷鮮度的重要線索——眼球應該是澄黑發亮、飽滿不凹陷,如果出現混濁或凹陷,代表已經不新鮮。
接著可以輕按軟絲的身體,新鮮的會有明顯的彈性與緊實感,按壓後能迅速回彈;而若是觸感鬆軟或滑膩、手上殘留黏液,則代表存放時間較久,不建議購買。
最後要聞聞看氣味,新鮮的軟絲會有一點點海水的清鹹味,或幾乎無味;一旦出現明顯腥味、酸味或刺鼻的氨味,就表示已經開始腐敗,不宜食用。
購買冷凍或真空包裝的軟絲時,也建議選擇包裝完整、無冰霜堆積、標示清楚的產品,並優先挑選有明確產地與捕撈日期的商品,以確保品質與風味。
挑選新鮮軟絲的重點整理:
🔍 外觀判斷
- 體色清澈、有光澤,偏透明或珍珠白,帶有虹彩感。
- 雙眼明亮澄黑、飽滿不混濁。
- 表皮若呈灰白、濁黃或眼球凹陷,代表不夠新鮮。
👋 觸感檢查
- 身體緊實有彈性,按壓後會回彈。
- 表面濕潤但不黏手,若滑膩或發黏則可能存放過久。
👃 嗅覺判斷
- 帶有淡淡海水味或無明顯氣味為佳。
- 有腥臭、酸味或氨味等刺鼻味道,應避免購買。
📦 冷凍/真空包裝建議
- 選擇包裝完整、無冰霜結塊或血水滲出者。
- 優先挑選有標示清楚的捕撈日期與產地來源產品。
破解迷思
關於軟絲,很多人吃過卻不一定真的了解。有人以為軟絲就是花枝,有人誤認牠不能生食,也有人擔心膽固醇太高不敢多吃……其實,這些說法有真有假,有的只是誤會,有的則需要正確解讀。以下就帶你一起破解常見迷思,讓你吃得安心、選得聰明!
軟絲、透抽、花枝大不同!!
雖然大家常把軟絲、透抽、花枝混著叫,但其實牠們不僅外型不同,口感、習性、甚至料理方式也各有特色。
軟絲|滑嫩Q彈的海中舞者

軟絲喜歡棲息在溫暖的淺海礁岩區,尤其是珊瑚礁繁茂的海岸。這使得台灣的沿海礁岩海岸成為它們的理想家園,主要分布在東北角、北海岸、台南縣西部、花蓮七星潭、澎湖及綠島等海域。每年從4月到10月,軟絲會成群結隊游向岸邊,在珊瑚和海草的根部產卵。特別是在6月和7月,當海水溫度升高時,便是它們的產卵高峰期。
透抽|緊實脆爽的高速獵手

又稱為小管、鎖管、小捲或中卷,這些名稱其實都是指鎖管類的不同體型。它們通常棲息於近海淺水區域,呈現瘦長的圓錐形狀,因此有時也被稱為管魷。體型嬌小的(15公分內)常被稱為小卷或小管,其菱形鰭不超過身體的一半;而體型較大的(15公分以上)則被稱為中卷或透抽,菱形鰭延伸至身長的一半,口感厚實。
花枝|厚實彈牙的海味代表

又稱烏賊,常見於淺海的亞潮帶。與魷魚和章魚相比,烏賊的吸盤具有獨特的特徵——在基部有一個柄部連接吸盤和腕部,且吸盤的開口周圍有齒環。它們的外套膜通常呈卵撱圓形的袋狀,並在左右兩側各有一對長形的鰭。內部則擁有一個卵圓形或舟形的石灰質內殼。
延伸閱讀:牡蠣跟生蠔的差別在哪?怎麼區分?廣島牡蠣和台灣牡蠣不同之處的懶人包
很多人會搞不清楚軟絲、透抽、花枝差在哪,同時也有不少人會問:「軟絲跟透抽哪個好吃、軟絲跟透抽哪個貴、軟絲價格、軟絲花枝口感、軟絲透抽花枝價格」等問題,今天小編作了一個表格,來為各位做解答!!
價格/KG | 口感 | |
軟絲 | 500~600 | 頭足類海產中,口感最好、最美味,嘗起來鮮甜甘脆。 |
花枝 | 400~550 | 花枝是肉質最肥厚的,料理時較難入味,多數也將花枝納入加工食品。 |
透抽 | 680~850 | 肉質厚實,別於生小卷的柔嫩口感,吃起來更能感受到脆度。 |
📌 軟絲常見問題 QA|關鍵資訊一次看懂
1、軟絲學名與分類?
軟絲的學名是萊氏擬烏賊(Sepioteuthis lessoniana),屬於槍魷科,但外形與烏賊(花枝)相似,因此得名「擬烏賊」。
2、軟絲和魷魚、透抽、花枝怎麼分?
魷魚、透抽、花枝與軟絲同屬頭足綱十腕目,但可依「鰭型、內骨骼與眼膜」區分:
軟絲:鰭與身體等長、內骨骼軟質、眼睛有透明覆膜。
花枝有硬白色內骨骼與體表花紋,鰭較窄。
透抽修長,鰭短,內骨骼透明。
3、軟絲體型排名?
以體型由大到小為:魷魚 > 透抽(含中卷、小卷) > 花枝 > 軟絲。
4、軟絲胺基酸與膽固醇?
軟絲含豐富 EPA、DHA、牛磺酸,不飽和脂肪高但飽和脂肪低;膽固醇主要集中在內臟,食用時去除內臟即可降低膽固醇攝取。
5、軟絲適不適合釣魚?
軟絲是熱門釣場釣物,尤其秋冬季節釣獲較大尾成體;夜間使用擬餌射程加餌晃動是釣法要訣。
6、如何處理軟絲(清洗)?
清洗需取出腕足、頭部、外套膜與軟骨骨架,去除內臟與墨囊;可保留「龍珠」(角質口器)做乾煎或油炸。
7、軟絲跟透抽哪個貴?
通常軟絲價格較高,因其肉質細嫩、供應量少,常用於高級料理。
8、軟絲是透抽嗎?
不是。兩者同為頭足類,但屬不同科;軟絲體型寬短、有大翅鰭,透抽則較修長、鰭短尾尖。
9、軟絲好吃嗎?
非常好吃!口感Q彈滑嫩,帶有自然鮮甜,適合生食、燒烤、涼拌與快炒。
10、軟絲膽固醇高嗎?
含量中等,約每100g含200–260mg,建議適量攝取,避免一次食用過多。
11、軟絲花枝
不是。花枝有厚實硬殼(烏賊骨),肉質較脆;軟絲體內無硬殼、肉質較滑嫩。
12、軟絲墨汁
有。軟絲可分泌墨汁作為防禦手段,但台灣料理中較少使用軟絲墨汁入菜。
13、軟絲季節
產季集中在春末至夏季(約4~9月),秋冬則是品嘗肥美成體的好時機。
14、季節與體型差?哪個時候最好吃?
秋冬體型最大肥美,深秋至早春是釣軟絲的好時機。
15、內骨骼與眼膜有何不同?
軟絲體內有透明軟骨、眼睛有覆膜;而花枝有硬殼、無眼膜;魷魚無眼膜但有軟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