軟絲,與烏賊不同,屬於「擬烏賊」的範疇。這種迷人的海洋生物體內沒有硬殼,且偏好在淺海礁岩附近繁殖,使其成為花枝、魷魚和鎖管中的頂尖美味。軟絲的獨特特徵讓它在海鮮界中脫穎而出,無論是其細膩的肉質還是鮮美的風味,都是海鮮愛好者心中的至高享受。
軟絲介紹
軟絲,又稱「軟翅仔」,是台灣餐桌上最常見的海產之一,在所有頭足類海產家族中,經濟價值最高。軟絲的本名是「萊氏擬烏賊」。為什麼叫做「擬烏賊」?因為牠不是烏賊,卻和烏賊長的很像。
兩者身體都寬大呈橢圓形,兩側有和身體等長、如袖子般的肉鰭,在海中游泳,就像是舞台上翩翩起舞的京劇名伶。受到驚嚇、求偶、覓食,或要隱蔽自己時,體色可以跟著周遭環境變化,宛如海中變色龍。但仔細觀察,還是有些差異。軟絲全身呈半透明狀,體內無硬殼;烏賊(花枝)外觀則是深咖啡色紋路,體內有硬殼。軟絲每年秋、冬,是軟絲最成熟肥美的季節。最大可以長到45到50公分,約5公斤。
東街小教室👨🎓:軟絲花枝一樣嗎?
「軟絲」確實是「花枝」的近親,它們都屬於頭足綱(Cephalopoda)烏賊目的成員,在分類學上關係相當接近,但仍屬於不同的「科」或「屬」,也有明顯差異。
軟絲與花枝都屬於烏賊類,是近親但不是同一種。最大差別在於「軟絲體型較細長,肉質Q嫩滑順」,而「花枝體型扁圓厚實,肉較脆彈有咬勁」。
軟絲的特徵
軟絲的外觀與一般人熟知的花枝或透抽相比,顯得特別優雅而靈活。牠的身體呈粗壯的圓筒形,體表光滑細緻,兩側有一對寬大且延伸至尾端的翅鰭,像是披著長袍般在水中擺動,游動時帶有一種飄逸的節奏感。這對翅鰭幾乎與身體等長,讓軟絲能以滑翔的方式在水中移動,比起其他烏賊類更具機動性與優雅感。
在骨骼結構上,軟絲不像花枝那樣有硬殼狀的烏賊骨,而是體內包覆一層透明、柔軟的軟骨鞘。這種結構讓牠的身體彈性十足,觸感柔軟滑順,也因此得名「軟絲」。牠的身體富含水分,處理時較難切割成漂亮條狀,因此在料理上常以整隻或大塊呈現,保留其原始口感。
更令人驚奇的是軟絲的變色能力。牠體表分布著高度發達的色素細胞(Chromatophores),能隨著情緒、環境甚至交配季節,瞬間變換體色與花紋。這項能力除了幫助牠偽裝捕食或避敵,也是與同類溝通的方式之一,例如在求偶時會展示特殊的閃爍圖樣,展現自我。
東街小教室👨🎓:色素細胞是什麼?
色素細胞(又稱色素體)是能產生並儲存色素的細胞,廣泛存在於魚類、爬蟲、兩棲動物、甲殼類與頭足綱動物體內,主要參與皮膚與眼睛的顏色形成。這些細胞具備偽裝、訊號傳遞等多重功能,並可依白光下所呈現的顏色分為多種類型。
軟絲的生態習性
軟絲多棲息於熱帶與亞熱帶海域的沿岸淺海,特別偏好水質清澈、沙泥混合的海底環境。牠們常出現在珊瑚礁、海草床或礁岩附近,這些環境不僅提供良好的隱蔽場所,也有豐富的小型魚類與甲殼類可供獵食。
牠們屬於夜行性動物,白天多半藏身於海底或岩縫間休息,一到夜晚才活躍起來,靠著靈敏的視力與觸腕上的吸盤,精準捕捉獵物。在狩獵時,軟絲會緩慢接近獵物,再突然伸出腕足將其制伏,速度快得幾乎讓人難以察覺。
除了個體行動外,軟絲在繁殖季時也會出現成群結隊的集體移動行為,尋找適合產卵的海藻或礁石區域。產卵時會將卵粒黏附在海底結構上,孵化後的幼體即具備游泳與捕食能力,進入獨立生活。
軟絲的一生
軟絲的一生雖然短暫,平均壽命僅約一年左右,但卻充滿變化與行動力。牠們從受精卵孵化開始,就具備一定的自理能力,卵多半被產在岩石、海草或珊瑚礁等固定結構上,在安全的環境中慢慢孵化。
孵化後的小軟絲已具備游泳能力與基本的捕食本能,會立即進入獨立生活,開始攝食浮游生物、小魚或甲殼類等微小獵物。此階段的成長極為快速,幾週內體型便可明顯增長,並逐步發展出完整的變色能力與狩獵技巧。
進入成熟期約在3~5個月左右,體型接近成體,性腺發達,行為也會出現明顯的繁殖傾向。繁殖期時,雄性軟絲會展現特有的體色花紋進行求偶展示,雙方交配後,雌性選擇合適地點產卵,即完成生命使命。
產卵後的親體大多會在不久後死亡,結束生命旅程。雖然生命週期不長,但軟絲透過高速成長、靈活反應與驚人的變色能力,在這一年內,留下了屬於牠們的海中身影。
軟絲的各項分析
小編針對軟絲做了各項比較與分析,不論是產季、價錢
軟絲產季分析
軟絲的繁殖與活動與季節息息相關,是許多海釣族與漁民密切關注的重要對象。牠們的產季主要集中在春末至夏季(約每年4~9月),尤其在春季初期,雌性軟絲的產卵量最為豐沛,是繁殖力最旺盛的時期。此時的軟絲為了尋找適合的產卵地點,會大量靠近沿岸,活動頻繁,也較容易被觀察或捕獲。
而從釣獲角度來看,3~4月為春季釣期高峰,許多釣友會在這時出海夜釣,收穫頗豐。到了秋冬季節(10~12月),雖然產卵已結束,但此時存活下來的個體多為成體,體型較大、肉質肥厚Q彈,是品嘗軟絲最佳時機,也深受餐廳與饕客喜愛。
然而,隨著人為開發與海洋環境變遷,沿岸珊瑚礁與海草床的破壞,逐漸對軟絲的產卵棲地造成影響,進而威脅整體族群的穩定。部分地區已開始嘗試投放人工魚礁、設置保育海域等方式,協助軟絲恢復適合繁殖的環境,達到永續漁業的目的。
軟絲產季與資源整理表:
分類 | 時間區段 | 特徵與重點 |
---|---|---|
繁殖期 | 4~9月 | 春季前期產卵量高,雌性活躍靠近岸邊,利於觀察與繁殖 |
最佳釣期 | 3~4月 | 春季為活躍期,適合夜釣;秋冬釣大尾成體,品質佳 |
食用品質 | 10~12月 | 成體肉質肥美,料理適口性佳,是消費旺季 |
資源影響 | 全年持續監測 | 珊瑚礁退化與棲地破壞為主要威脅,需配合人工魚礁保育 |
軟絲、透抽、花枝大不同!!

軟絲
軟絲喜歡棲息在溫暖的淺海礁岩區,尤其是珊瑚礁繁茂的海岸。這使得台灣的沿海礁岩海岸成為它們的理想家園,主要分布在東北角、北海岸、台南縣西部、花蓮七星潭、澎湖及綠島等海域。每年從4月到10月,軟絲會成群結隊游向岸邊,在珊瑚和海草的根部產卵。特別是在6月和7月,當海水溫度升高時,便是它們的產卵高峰期。

透抽
又稱為小管、鎖管、小捲或中卷,這些名稱其實都是指鎖管類的不同體型。它們通常棲息於近海淺水區域,呈現瘦長的圓錐形狀,因此有時也被稱為管魷。體型嬌小的(15公分內)常被稱為小卷或小管,其菱形鰭不超過身體的一半;而體型較大的(15公分以上)則被稱為中卷或透抽,菱形鰭延伸至身長的一半,口感厚實。

花枝
又稱烏賊,常見於淺海的亞潮帶。與魷魚和章魚相比,烏賊的吸盤具有獨特的特徵——在基部有一個柄部連接吸盤和腕部,且吸盤的開口周圍有齒環。它們的外套膜通常呈卵撱圓形的袋狀,並在左右兩側各有一對長形的鰭。內部則擁有一個卵圓形或舟形的石灰質內殼。
延伸閱讀:牡蠣跟生蠔的差別在哪?怎麼區分?廣島牡蠣和台灣牡蠣不同之處的懶人包
很多人會搞不清楚軟絲、透抽、花枝差在哪,同時也有不少人會問:「軟絲跟透抽哪個好吃、軟絲跟透抽哪個貴、軟絲價格、軟絲花枝口感、軟絲透抽花枝價格」等問題,今天小編作了一個表格,來為各位做解答!!
價格/KG | 口感 | |
軟絲 | 500~600 | 頭足類海產中,口感最好、最美味,嘗起來鮮甜甘脆。 |
花枝 | 400~550 | 花枝是肉質最肥厚的,料理時較難入味,多數也將花枝納入加工食品。 |
透抽 | 680~850 | 肉質厚實,別於生小卷的柔嫩口感,吃起來更能感受到脆度。 |
新鮮軟絲怎麼挑?
選擇新鮮的軟絲可以透過幾個簡單的方法來辨別。首先,觀察海產的眼睛,新鮮的眼睛應該清澈透明;如果眼睛變得白濁,那麼這個海產可能不再新鮮。其次,用手輕觸觸角,若海產活力十足,會感受到觸角吸住或捲住你的手指。最後,檢查海產的表皮,新鮮的海產表皮應光滑完整,帶有少量的粘液是正常現象。避免選擇那些表皮破損或呈偏白色的海產。這些簡單的檢查方法能幫助你選擇到最優質的新鮮海產,確保每一餐的美味與健康。
軟絲料理推薦
軟絲在所有花枝、魷魚和鎖管等頭足類海鮮中,以其獨特的口感和美味格外突出。它的鮮甜和甘脆,讓人無法抗拒。無論是生吃、汆燙、清炒、火烤、煮湯還是酥炸,每種做法都有其獨特的風味。然而,最能展現軟絲甘脆口感的,無疑是汆燙。隨著軟絲獨特口感的逐漸受到重視,許多餐廳也紛紛推出了各式創意料理,以吸引不同的饕客。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東街日本料理,他們的「鹽烤軟絲」、「金沙軟絲」和「三杯軟絲」,將軟絲的美味發揮得淋漓盡致,讓人回味無窮。

軟絲營養價值
軟絲幾乎不含膽固醇,卻富含優質蛋白質。它還含有有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的EPA,以及促進嬰幼兒腦部發育的DHA等高度不飽和脂肪酸。這使得軟絲成為一種物美價廉、營養豐富的健康食品。無論是對於注重健康的成年人,還是對於正在成長中的小孩,軟絲都是一個理想的選擇。
專業軟絲料理就交給東街
如果您想品嚐到肉質Q彈且乾淨柔軟的軟絲料理,而不想特意跑到市場上尋找新鮮度,那麼東街日本料理將是您的理想選擇。這裡的廚師運用專業的技術處理每一隻新鮮的軟絲,精確控制火侯與時間,並調製出獨特的醬汁和佐料。這樣不僅能完美保留軟絲的Q彈口感和濃郁海味,更能為料理增添獨特的風味,讓每一口都充滿驚喜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