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魚片裡的紅,是許多饕客心中的魂;但你知道,這一片鮮紅的魚肉,可能來自五種截然不同的鮪魚嗎?黑鮪、南方黑鮪、大目、黃鰭、長鰭——每種鮪魚都有不同的外觀、味道、價格與營養特性。從漁港到餐桌,從海流洄游到口中滋味,鮪魚不只是壽司裡的一塊魚肉,而是整個遠洋漁業與海洋文化的縮影。今天這篇文章,帶你一次看懂這五大鮪魚的品種差異、產季價格、料理方式與選購技巧,讓你下次吃鮪魚時,不只是吃,更懂得品味。
鮪魚是什麼魚
鮪魚,很多人會問「金槍魚鮪魚差別」其實他們是一樣的魚種,在中國大陸鮪魚俗稱為「金槍魚」,香港則是「吞拿魚」。鮪魚讀音(ㄨㄟˇ ㄩˊ)鮪魚英文(tuna)鮪魚日文(まぐろ),是一種海水魚類,主要分布在印度洋、太平洋中部以及大西洋中部,屬於熱帶至亞熱帶海洋生物。他們喜歡成群聚集,經常以群體的方式在各個海域遷移和狩獵。而鮪魚擁有流線型的體型,游泳速度可達每小時60~80公里以上,使他成為世界上游泳最快的魚類之一。
鮪魚的特徵
鮪魚是一種高度進化的掠食者,擁有眾多適應海洋生活的特徵。牠們的身體呈現流線型,尾柄細長,並以新月型尾鰭提供強大的推進力,使其能以高速長距離洄游。體內豐富的肌紅蛋白讓肉色呈現深紅,也有助於長時間的游動。部分鮪魚,如黑鮪魚,甚至具備溫血特質,可在寒冷水域中保持肌肉活性。鮪魚的眼睛大,特別是大目鮪魚,在深海低光環境下依然能清晰視物。此外,鮪魚側線發達,有助於感知水流變化,其光滑細小的鱗片能減少水中阻力,而銀白色的腹部則提供保護色效果,避免天敵與獵物察覺。這些特徵讓鮪魚成為海洋中的高效獵食者。
東街小教室:溫血特質是什麼?
溫血特質,又稱為內溫性或恆溫性,指的是動物能夠自主調節體溫,使其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範圍內,不受外界環境溫度的劇烈影響。 簡單來說,就是動物能自己產生熱量,並透過調節身體機能來維持體溫,不像冷血動物那樣,體溫會隨著環境溫度變化。
鮪魚的生態棲息系
鮪魚主要棲息於熱帶至溫帶的大洋區水域,是遠洋洄游性魚類的代表之一。牠們偏好水溫介於18°C至29°C之間的海域,並且依水溫、季節和食物來源的變化進行長距離洄游。不同品種的鮪魚會根據其生理條件選擇特定深度的海域活動,例如黑鮪魚和大目鮪魚常在較深的水層中尋找獵物,而黃鰭鮪魚則多見於中上層水域。鮪魚的主要食物包括小型魚類(如沙丁魚、鯷魚)、頭足類(如魷魚)及甲殼類,牠們以高速追擊方式捕食,是海洋生態系中的高階掠食者。鮪魚在自然界中缺乏天敵,除了大型鯊魚與人類之外,少有其他生物能威脅其生存。
洄游路線
鮪魚是典型的遠洋洄游性魚類,擁有極為寬廣的活動範圍。牠們的洄游行為受到海水溫度、繁殖期、生長階段及食物來源的影響,不同品種鮪魚的洄游路徑與模式亦有所差異。
黑鮪魚主要活動於北太平洋地區,從日本沿岸洄游至台灣東部海域甚至遠達美洲西岸,是一種季節性洄游魚類,會在春夏之交進入台灣東部海域進行覓食。
南方黑鮪魚則棲息於南半球海域,尤其是印度洋與南太平洋海域,洄游軌跡橫跨南緯30度至南極水域之間。牠們也會因覓食與繁殖期調整洄游深度與方向。
至於大目鮪魚、黃鰭鮪魚與長鰭鮪魚,屬於典型的熱帶與亞熱帶海域洄游種,牠們廣泛分布於印度洋、太平洋中部與大西洋中部一帶。這些鮪魚會隨著溫度變化與洋流漂移,在水層中來回移動,形成複雜且廣泛的洄游網絡。
台灣最常見的5種鮪魚
在台灣,常見的鮪魚品種分為五種,「黑鮪魚、南方黑鮪魚、大目黑鮪魚、黃鰭鮪魚、長鰭鮪魚」,五種鮪魚各有不同市場,油脂豐富、口感細膩等,今天小編將詳細為您說明五種鮪魚的不同之處:
黑鮪魚(Bluefin Tuna)

俗名為「黑鮪」,屬於鯖科鮪屬,是體型最大的一種鮪魚。外觀呈深藍至黑色,腹部銀白,體型壯碩。牠主要棲息於溫帶至亞熱帶的北太平洋,常見於台灣東部海域,盛漁期為4月至7月。黑鮪魚油脂含量高、口感細膩,是高級壽司與生魚片的首選食材。
項目 | 資訊 |
俗名 | 黑鮪 |
分類 | 鯖科 鮪屬 |
外觀特徵 | 體型大、深藍色背、銀白腹部 |
棲息分布 | 北太平洋,台灣東部海域 |
產季 | 4月至7月 |
食用價值 | 高級食材,適合生食、生魚片 |
南方黑鮪魚(Southern Bbluefin Tuna)

南方黑鮪魚,也稱南方藍鰭鮪魚,外觀上與黑鮪魚相似,但體型較小,最長可達200公分,經常在堆礁附近覓食魚類和管魷等沿岸性軟體動物。南方黑鮪魚的洄游範圍廣泛,從南緯30度以南延伸至南極洲海域。由於其主要分布於遠洋,因此在台灣沿海及近海幾乎無法捕獲,使得其漁獲量極為有限。由於捕撈配額限制,這些魚類在台灣的魚市場上非常稀少,主要來源於遠洋捕撈。
項目 | 資訊 |
俗名 | 南黑鮪 |
分類 | 鯖科 鮪屬 |
外觀特徵 | 體型較黑鮪小,深色體表 |
棲息分布 | 南半球海域、印度洋、南太平洋 |
產季 | 4月至6月 |
食用價值 | 適合生食,口感甜美 |
大目鮪魚(Bigeye Tuna)

大目鮪魚,又稱大目串仔,因其肥潤的外型和一雙大而明亮的眼睛而備受喜愛。這種鮪魚的外型略顯Q版,肉質細嫩,油脂含量普遍高於黃鰭鮪魚。其獨特的口感綿密,魚油香味特別,熟食最受歡迎是大目鮪魚下巴部位和大目鮪魚肚肉部位,富含油脂且帶膠質這是大目鮪魚的肉質特點不少鮪魚饕客口袋名單。
項目 | 資訊 |
俗名 | 大目仔 |
分類 | 鯖科 鮪屬 |
外觀特徵 | 大眼睛、深藍色體背、銀白腹部 |
棲息分布 | 熱帶至亞熱帶,台灣東南部海域 |
產季 | 3月至5月 |
食用價值 | 富含油脂,適合碳烤、煎煮 |
黃鰭鮪魚(Yellowfin Tuna)

黃鰭鮪魚,又稱串仔或黃鰭串,以其長長的亮黃色魚鰭為顯著特徵,重量最高可達一百公斤。主要分布於熱帶海域,其透亮蜜桃色的魚肉是優質鮪魚刺身的象徵。其肉質扎實、Q彈,成為台灣市場上最常見的鮪魚生魚片,也是主要的生魚片來源之一。相較大目鮪魚肚肉,黃鰭鮪魚肚肉較有彈性,黃鰭鮪魚肉身脂肪低,是不少健身客群選擇的減脂食材。
項目 | 資訊 |
俗名 | 黃鰭仔 |
分類 | 鯖科 鮪屬 |
外觀特徵 | 黃色魚鰭、體型流線 |
棲息分布 | 熱帶與亞熱帶大洋區 |
產季 | 4月至6月 |
食用價值 | 適合生食與加工成罐頭產品 |
長鰭鮪魚(Albacore Tuna)

長鰭鮪魚,又稱土木,通常被製作成加工品,是鮪魚罐頭的主要材料。與其他鮪魚相比,它較小型,肉色為白肉帶有些微粉紅色,與一般鮪魚的紅肉相對。其外表和肉質類似雞肉,因此有「海底雞」的別稱。長鰭鮪常見於早餐店的鮪魚蛋餅中,因其口感符合大眾口味而受到廣泛喜愛。
項目 | 資訊 |
俗名 | 長鰭仔/白肉鮪 |
分類 | 鯖科 鮪屬 |
外觀特徵 | 胸鰭長、體型小、肉色淡 |
棲息分布 | 太平洋、印度洋溫暖海域 |
產季 | 全年皆有 |
食用價值 | 主要用於鮪魚罐頭,加工食品 |
五種鮪魚的差異比較
在比較五種常見鮪魚的特徵時,我們可以從體型、肉質和用途三個方面著手。
黑鮪魚是體型最大的鮪魚種類,其豐富的油脂讓肉質入口即化,是高級壽司料理不可或缺的頂級食材;南方黑鮪魚雖然體型較小,但其肉質同樣肥厚且具有自然甜味,也廣受日本料理愛好者青睞。
大目鮪魚的眼睛明顯大於其他種類,適應深海生活,肉質細嫩且脂肪含量高,適合用於碳烤或燉煮料理,口感濃郁;黃鰭鮪魚則以黃色魚鰭為外觀標誌,肉質扎實且脂肪含量較低,適合製作生魚片或罐頭產品。
至於長鰭鮪魚,體型較小且胸鰭細長,肉色為白中帶粉紅色,風味較淡,通常作為鮪魚罐頭的主要來源,是日常飲食中最常接觸的鮪魚品種之一。
品種 | 體型特徵 | 肉質特性 | 常見用途 |
黑鮪魚 | 體型最大 | 油脂豐富 | 高級生魚片 |
南方黑鮪魚 | 體型較小 | 肉質肥厚甜美 | 壽司料理 |
大目鮪魚 | 眼睛大 | 肉質細嫩油脂高 | 碳烤、燉煮 |
黃鰭鮪魚 | 黃色魚鰭明顯 | 肉質扎實脂肪少 | 生魚片、罐頭 |
長鰭鮪魚 | 體型較小 | 白肉帶粉紅色 | 鮪魚罐頭、加工食品 |
五種鮪魚的價格分析
五種鮪魚的價格受到其稀有程度、脂肪含量、漁獲量與市場需求的影響而有所差異。黑鮪魚因體型大、肉質細膩且油脂豐富,被譽為壽司界的「黑鑽石」,價格居高不下,尤其在產季初期的拍賣場合,常出現高價競標。
南方黑鮪魚雖然與黑鮪魚相似,但分布於南半球、漁獲量相對稀少,因此價格亦屬高檔水準。大目鮪魚則因產量穩定受市場青睞,屬中高價位。
黃鰭鮪魚為台灣四周常見的鮪魚之一,漁獲量豐富且肉質較為扎實,因此價格較為平實,是一般消費者常見的中價位選擇。而長鰭鮪魚因全年皆可捕撈且主要作為加工用途,其價格相對最低,適合大量加工使用。
品種 | 價格等級 | 市場供應情況 |
黑鮪魚 | 最高 | 產季供應有限 |
南方黑鮪魚 | 高 | 漁獲量稀少 |
大目鮪魚 | 中高 | 產季供應穩定 |
黃鰭鮪魚 | 中 | 漁獲量豐富 |
長鰭鮪魚 | 最低 | 全年供應 |
鮪魚營養價值
鮪魚是一種營養豐富的海洋魚類,廣受營養學界與健康飲食倡導者推崇。牠富含高品質的蛋白質,是人體肌肉合成與修復不可或缺的來源。此外,鮪魚內含大量Omega-3脂肪酸,這是一種對心血管健康具有保護作用的不飽和脂肪,能幫助降低血脂、改善血液循環並減少發炎反應。
維生素D則有助於促進鈣質吸收,強化骨骼健康;而鐵、鎂、硒等礦物質成分,對提升免疫力、代謝機能與抗氧化功能皆具重要貢獻。特別是油脂含量高的黑鮪魚與大目鮪魚,更適合成長期孩童、運動員或需要高能量攝取的族群。
根據營養數據顯示,每100克鮪魚(赤身)約含有:
熱量:108 kcal
蛋白質:約23 克
脂肪:約0.5 克(部分種類如大目或黑鮪魚可達4~5 克)
Omega-3脂肪酸:約300~1600 mg
📌各品種營養差異簡析
黑鮪魚:脂肪含量最高,富含EPA與DHA,熱量相對高,適合高能量攝取者。
南方黑鮪魚:營養成分類似黑鮪魚但脂肪略低,甜度較明顯。
大目鮪魚:蛋白質與脂肪兼具,屬於能量密度高的品種。
黃鰭鮪魚:脂肪較少、蛋白質穩定,是減脂族與健身族常見選擇。
長鰭鮪魚:脂肪最低,肉色偏白,熱量較低,適合日常健康飲食。
若搭配低油烹調(如清燙、生食、爐烤),可最大化鮪魚的營養保留效果。鮪魚中的營養素不僅促進心臟、大腦與骨骼的健康發展,也對維持全身代謝平衡與免疫防護能力大有助益,是一種兼具美味與健康價值的海洋食品。
怎麼辨別鮪魚是新鮮的?
鮪魚的鮮度直接影響其口感與安全性,因此學會辨別新鮮度是選購過程中的重要環節。以下是三個最直觀的判斷方式,幫助您挑選出品質最佳的鮪魚:
1. 觀察肉色:新鮮的鮪魚應呈現自然鮮紅或深紅色,富有光澤與濕潤感。若顏色暗沉、轉褐、或切面乾燥、缺乏光澤,可能已開始氧化、變質,應避免購買。
2. 觸感與彈性:以手指輕按魚肉,新鮮者會立即回彈且手感緊實,不應有鬆軟或濕黏的現象。若魚肉失去彈性、表面黏滑或滲出血水,可能已經退冰過久或不新鮮。
3. 嗅覺辨識:新鮮的鮪魚應有淡淡海水香或鐵質清香,不應有腥臭、腐敗或氨水味。若聞起來不自然或有酸敗氣味,表示品質不佳,應避免食用。
📌鮪魚常見問題 QA|關鍵資訊一次看懂
1、Tuna是鮪魚嗎?
是的,Tuna 是英文中對「鮪魚」的統稱。
2、金槍魚台灣叫什麼?
金槍魚在台灣即是「鮪魚」,這是中國大陸的用語差異。
3、鮪魚為什麼不能停下來?
鮪魚是強制通水呼吸魚類,必須不斷游動以讓水流經鰓部進行呼吸,否則會缺氧死亡。
4、海底雞是鮪魚嗎?
「海底雞」一般是俗稱,用於某些地方形容深海魚,並非特定指鮪魚。
5、藍鰭吞拿魚吃什麼?
牠們主要捕食沙丁魚、鯷魚、魷魚等小型魚類與頭足類,是高階掠食魚種。
6、煙仔虎是鮪魚嗎?
煙仔虎是「小型鯖魚」的俗稱,並非鮪魚。
7、鮪魚罐頭是真的鮪魚嗎?
是,主要使用長鰭鮪魚、黃鰭鮪魚等部位製作,但也可能混用其他近緣魚種。
8、中國鮪魚叫什麼?
在中國大陸,「鮪魚」通常寫作「金槍魚」。
9、鮪魚有魚鱗嗎?
有,但鱗片非常細小且不明顯,多數品種魚鱗易脫落或被加工除去。
10、鮪魚有幾種?
鮪魚屬共包含8種主要品種,其中常見的有黑鮪、南方黑鮪、大目、黃鰭、長鰭等。
11、黑鮪魚跟鮪魚一樣嗎?
黑鮪魚是鮪魚的一種,學名為 Bluefin Tuna,體型最大、油脂最多。
12、魚台語怎麼念?
台語俗稱為「tshǹg-á」(串仔),或音譯「喇仔魚」。
13、鮪魚俗稱
常見俗稱有:黑鮪、南黑、大目仔、黃鰭仔、白肉鮪、串仔、喇仔魚等。
🔎 延伸閱讀推薦|海味知識再升級
【煙仔虎是什麼魚?】
搞懂這條清爽白肉魚的真實身分與料理方式,一篇看懂煙仔虎與煙仔的差別。
【午仔魚怎麼煮最好吃?】
什麼是午仔魚?午仔魚為什麼那麼貴?台灣第一名的國民海味你吃過了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