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卷、中卷、砲管搞不清楚嗎?口感也有差異,來聽聽魚市達人怎麼說!

目錄

說到「小卷」,你可能只知道牠是炒麵、涼拌海鮮中的主角,卻不知道其實小卷並非單一物種,市面上常見的其實有三種:劍尖槍鎖管、中國槍鎖管、杜氏槍鎖管。這三種都是頭足類動物中體型較小的魷魚,外觀類似、料理方式相近,但其實在分布地、生長季節、口感與品質上都有差異。

本文帶你一次看懂這三種「小卷」的特色與差別,從分類、外觀、產地、價格到挑選技巧都不漏掉。

📖 小卷三兄弟介紹:
你吃的到底是哪一種?

別看它們外型都小小一隻、Q彈可愛,實際上台灣市面上常見的小卷,來自三大不同品種的鎖管,各自有不同的學名、產地與市場稱呼。這些被統稱為「小卷」的種類,正是你餐桌上熟悉的那幾位主角!

劍尖槍鎖管Uroteuthis edulis

台灣小卷、劍尖小卷

  • 分布地區:主要出沒於台灣東部與東北部海域
  • 外型特徵:身體細長、略尖,俗稱「劍尖小卷」就是來自這個外型特色
  • 口感與應用:肉質細嫩、彈性佳,是熱炒、涼拌、炸物等常見料理的主角
  • 特色說明:是台灣本地捕撈的小卷代表,鮮度高、風味佳,深受消費者與料理職人喜愛

中國槍鎖管Uroteuthis chinensis

中國小卷

  • 分布地區:廣泛分布於中國南方沿海地區
  • 外型特徵:體型略大於劍尖小卷,但仍屬中小型鎖管類
  • 口感與應用:彈性稍強,適合燒烤、切片快炒,價格相對實惠
  • 特色說明:在台灣市場常以進口品形式出現,尤其是在冷凍食品或大量供應通路中較常見

杜氏槍鎖管Uroteuthis duvaucelii

南洋小卷

  • 分布地區:分布於東南亞海域,如印尼、越南、泰國等地
  • 外型特徵:體型較短胖,顏色略深,部分個體有明顯斑點
  • 口感與應用:肉質緊實,適合鐵板煎、清蒸等重口味烹調
  • 特色說明:多為進口冷凍小卷,價格親民,適合大量使用於加工品與快炒熱炒市場
名稱學名俗稱分布地區
劍尖槍鎖管Uroteuthis edulis台灣小卷、劍尖小卷台灣東部、東北沿海
中國槍鎖管Uroteuthis chinensis中國小卷中國南方沿海
杜氏槍鎖管Uroteuthis duvaucelii南洋小卷東南亞海域(如印尼等)

🧬鎖管的外觀構造特徵

鎖管的身體呈現修長的圓筒狀,體表柔軟、略帶黏滑,內部擁有一層透明薄殼(稱為「內殼」),可提供支撐。牠們的鰭呈菱形對稱狀,且長度通常超過體長的一半,這也是辨識鎖管與其他頭足類的關鍵特徵之一。

圖片源自:食農教育 https://fae.moa.gov.tw/map/food_item.php?type=AS01&id=183

在觸手結構上,鎖管擁有:

  • 八隻腕足:靠近口部,排列成圈。

  • 兩隻特化觸腕:比腕足更長,末端具吸盤,用來捕捉獵物。

  • 大而明亮的眼睛,外層覆有一層透明保護膜,有助於在海中辨識光影與方向。

這樣的構造讓鎖管成為靈活的游泳者與高效率的掠食者,也造就牠成為美味且富彈性的海味來源。

🐙 小卷三兄弟差異

項目劍尖槍鎖管
(台灣小卷)
中國槍鎖管
(中國小卷)
杜氏槍鎖管
(南洋小卷)
學名Uroteuthis edulisUroteuthis chinensisUroteuthis duvaucelii
俗稱台灣小卷、劍尖小卷中國小卷南洋小卷
分布地區台灣東部與東北沿海中國南方沿海東南亞海域(印尼、越南等)
外觀特徵細長、身體尖端銳利體型稍寬,外觀中等體型較短胖,可能有小斑點
肉質口感Q嫩彈牙、鮮甜細緻結實偏有咬勁、較厚實肉質緊實、風味較濃
常見料理方式涼拌、酥炸、川燙火烤、三杯、快炒鐵板、紅燒、清蒸
市場特性台灣本產、鮮度高、價值較高中國進口為主、價格親民東南亞進口、量大價格實惠
料理等級高級熱炒、日料店常用中階餐飲、家庭料理常見批發市場、熱炒餐廳大量使用

雖然我們在市場或餐廳中常簡單稱呼「小卷」,但實際上,這個名稱背後可能對應的是三種不同來源、風味各異的鎖管品種,分別是劍尖槍鎖管、中國槍鎖管與杜氏槍鎖管。牠們因為產地不同、生長環境與體型略有差異,造就出明顯的口感與價格區隔。

台灣本產的「劍尖槍鎖管」,俗稱台灣小卷或劍尖小卷,是最受到國人喜愛的一種。牠的外型細長,末端略尖,因而得名「劍尖」。多分布於台灣東部與東北海域,因產地近、捕撈後可迅速進入市場,在鮮度上特別有優勢。這種小卷的肉質細緻、彈性十足,入口時有自然的鮮甜感,不需過多調味就能展現風味,因此常被用於涼拌、酥炸、川燙等簡單卻講究食材原味的料理中,是許多日式餐廳、熱炒店的指定用料。

相較之下,中國槍鎖管主要來自中國南方沿海,俗稱中國小卷,則因體型較厚、肉質偏結實,吃起來較有咬勁。牠的價格比台灣小卷略為親民,供應穩定、冷凍加工比例高,因此常出現在中式快炒、火烤、三杯等重口味料理中,能承受高溫或較長時間的烹煮,不易變老。這種小卷適合注重CP值與大眾口感的餐飲通路或家庭料理。

杜氏槍鎖管,俗稱南洋小卷,則是以印尼、越南等東南亞海域為主要捕撈地,通常以冷凍進口的形式進入台灣市場。牠的體型稍短、肉色偏深,部分個體甚至帶有些許斑點,外觀辨識度高。南洋小卷的肉質比起另外兩種更為緊實,風味濃厚,適合搭配重口味醬汁或高溫料理方式,如鐵板燒、紅燒、清蒸等。也因價格較實惠,常被大量使用於熱炒餐廳、海鮮快餐店等高週轉需求的場合。

📌 小提醒:
台灣小卷(劍尖槍鎖管)因地產地消,鮮度高且適合生食與精緻料理,是餐廳與漁市的「小卷首選」。
中國與南洋小卷多為冷凍進口,因捕撈成本與供應穩定,價格較親民,適合大量料理與快炒。

🔍外觀與口感差異

別看牠們都是「小卷」,在實際挑選與料理上,不同品種的小卷不僅體型與外觀有明顯差異,連肉質口感、新鮮度穩定性也都大不相同。

首先,台灣小卷(劍尖槍鎖管)體型最小,約10至15公分之間,外觀呈半透明狀,帶有淡紫紅色澤,身形修長。因捕撈後能快速處理冷凍,鮮度高且品質穩定。其肉質Q嫩又帶有自然鮮甜,是多數老饕心中的首選。尤其在講究原味或涼拌類料理中,更能凸顯牠的風味層次。

相比之下,中國槍鎖管體型略大,長度可達12至20公分,身體呈淺褐色且不透明,外型略寬厚。由於多半需長途冷凍運輸,容易出現水分流失、乾燥感,因此肉質相對偏硬、風味較淡。不過,它仍具一定彈性,適合用於重口味或高溫快炒類料理,如三杯、火鍋、燒烤等,價格也較親民。

而南洋小卷(杜氏槍鎖管)體型最大,有些甚至可超過20公分,整體色澤偏米白或淺色,肉質明顯厚實。這類小卷通常以急凍進口方式流入市場,但因來源廣泛,品質參差不齊,風味也較為單一。不過,其扎實肉感在鐵板、紅燒、重醬型料理中仍表現穩定,是熱炒與量販通路的常見選擇。

項目劍尖槍鎖管(台灣小卷)中國槍鎖管杜氏槍鎖管(南洋小卷)
體型最小,約10–15公分稍大,約12–20公分最大,可達20公分以上
顏色半透明帶紫紅,身體細長淺褐色不透明,略寬厚淺色或米白,體型厚實
肉質口感軟嫩帶彈性,味道濃郁肉質略硬,風味較淡肉厚Q彈,但味道較單一
新鮮度指標捕撈後快速冷凍,品質穩定長途進口,易冷凍乾燥感多為急凍進口,品質參差不齊

🌊 生態與產季比一比

不同品種的小卷,除了外觀與口感不同,在生態習性與產季分布上也大不相同,這不僅會影響捕撈方式與價格,更直接左右了我們吃到的小卷鮮度與風味。

其中,劍尖槍鎖管(台灣小卷)主要棲息於台灣東部與東北部近海,偏好沙泥底質,屬於夜行性生物,通常在黃昏或夜間活躍。這種小卷的繁殖週期短、群聚性強,加上棲地靠近本島,讓漁民得以在短時間內迅速捕撈、現場處理、冷凍或銷售,因此鮮度極高。每年大約在5月到9月之間為主要盛產期,是台灣本地「當季小卷」的代表。

而來自中國南方沿海的中國槍鎖管,生態習性上則偏好溫暖、較深的水域,分布範圍較廣,多半以拖網方式大量捕撈。由於漁場與消費地距離遠,多以冷凍方式進口台灣,雖然在價格與數量供應上穩定,但在鮮度與口感上較難與現流台灣小卷相比。其產季大多集中在夏季,與劍尖小卷略有重疊。

至於來自印尼、越南等東南亞的杜氏槍鎖管(南洋小卷),則因分布於熱帶海域,適應全年溫暖氣候,因此不少區域全年皆可捕撈供應。這讓南洋小卷成為冷凍市場的常客,適合全年供貨與加工需求,但品質穩定度則視不同捕區與船隊而異。

品種生態習性主要產季
劍尖槍鎖管棲息於近海沙泥底,夜行性,繁殖期短每年5~9月盛產
中國槍鎖管喜棲溫暖水域,分布廣泛,多以拖網捕撈夏季為主
杜氏槍鎖管熱帶海域分布,部分區域全年皆有生產東南亞全年供應

💰 價格與市場差異

在台灣市場上,小卷的價格差異往往令人困惑,其實背後反映的正是品種來源、供應方式與品質定位的不同

首先,劍尖槍鎖管(台灣小卷)因為是本地近海捕撈、產季明確,加上鮮度極高、肉質細嫩,是許多料理人指定採用的高品質食材。其價格通常落在每公斤180~280元之間,雖然比進口小卷貴一些,但因口感佳、料理表現穩定,是講究「現流漁獲」的新鮮首選。

相較之下,來自中國南方的中國槍鎖管與東南亞的杜氏槍鎖管(南洋小卷)則多為冷凍進口,運輸過程時間較長,保存方式也較依賴急凍技術,雖然在鮮度與風味上略遜一籌,但勝在價格親民、供應穩定。其中,中國槍鎖管每公斤約落在120~180元,而杜氏槍鎖管則更平價,每公斤100~160元,是大量供應、快炒熱炒、便當店等通路的常見選擇。

不過,消費者在選購時也要留意,部分進口小卷可能會混充或誤標為「台灣小卷」販售,價格看似划算卻未必符合期待。建議購買時應選擇來源標示清楚、有可追溯資訊的產品,無論是漁港直送、產地認證或知名品牌,都能提高品質保障與食安信賴。

品種價格區間(每公斤)來源模式市場定位
劍尖槍鎖管NT$180~280台灣近海捕撈高品質現流小卷
中國槍鎖管NT$120~180進口冷凍經濟實惠料理用
杜氏槍鎖管NT$100~160進口冷凍價格敏感大量供應

小卷、中卷、砲管的差別?

我們平常所說的小卷、中卷、砲管,看似只是體型大小的不同,但其實背後代表的是三種不同來源、不同品種的頭足類動物,各自有明確的分類特徵與市場定位。

小卷

砲管,小卷,中卷
【東接日本料理】小卷示意圖

小卷是體型最小的一類,長度約落在10至15公分,外型細長、半透明,鰭呈菱形。這類小卷大多屬於鎖管類,如劍尖槍鎖管、中國槍鎖管等,是台灣海域常見的物種之一。因棲息於近海、捕撈方便,加上鮮度容易維持,台灣小卷在市場中具高辨識度與價值。

中卷

砲管,小卷,中卷
【東接日本料理】中卷示意圖

中卷則是體型介於小卷與砲管之間的中型鎖管,身長約為15至25公分,體型較為厚實,顏色略深,外觀上比小卷寬大、肉質也略厚。常見品種包括杜氏槍鎖管、印度槍鎖管等,多為冷凍進口。由於產量穩定、供應方便,中卷在市場上被視為用途廣泛的主力品種之一。

砲管

砲管,小卷,中卷
【東接日本料理】砲管示意圖

砲管(又稱大卷、魷魚)則是體型最大的代表,身長可超過30公分,甚至達到50公分以上。外觀上體色偏灰白,肉厚粗壯,鰭形大而明顯,像葉片一樣展開。常見品種如阿根廷魷魚、秘魯大卷、日本魷魚等,主要來自遠洋漁場,多以冷凍方式進口台灣,是體型最大、供應量也最多的「大卷」。

從來源與市場定位來看,小卷以台灣近海捕撈為主,屬於鮮度與品質並重的精緻型品項;中卷大多來自海外冷凍供應,價格實惠、供應穩定;砲管則幾乎全為進口,單價最低,適合大量用途與加工分切。

項目小卷(鎖管類)中卷(中型槍鎖管)砲管(大卷、魷魚)
體型最小,約10–15公分中等,約15–25公分最大,30公分以上,有時可至50公分
外觀半透明、細長、鰭呈菱形體型較寬厚、顏色略深體色偏灰白、肉厚粗壯、鰭大像葉片
品種舉例劍尖槍鎖管、中國槍鎖管等杜氏槍鎖管、印度槍鎖管等阿根廷魷魚、秘魯大卷、日本魷魚等
質地口感嫩Q帶甜,肉質細Q彈適中,咬勁明顯肉厚紮實,偏硬,常用於圈圈料理
常見料理涼拌、酥炸、五味、川燙熱炒、三杯、燒烤、火鍋酥炸圈圈、鐵板魷魚、醬燒、加工切片
來源模式台灣近海、部分冷凍進口多數冷凍進口幾乎為遠洋冷凍進口
價格範圍NT$180~280/kg(台灣)NT$120~200/kgNT$90~150/kg
市場定位精緻型料理,重口感與鮮度平價彈牙海味,萬用食材大眾料理或加工量販用途

🧪小卷的營養價值好嗎?中卷、砲管其實也大不同!

不論是小卷、中卷還是砲管,牠們都屬於高蛋白、低脂肪的海鮮類食材,富含多種人體所需的營養素。不過根據品種與體型的不同,營養組成上也會略有差異。

小卷因體型小、肉質細緻,通常水分含量較高、脂肪含量較低,是許多健康飲食者喜愛的食材。每100克小卷含約15~17克蛋白質,熱量低於100大卡,還含有豐富的牛磺酸、維生素B群、鋅、銅、硒等微量元素,對維持免疫力與心血管健康有幫助。

中卷與小卷在營養構成上相近,但由於體型較大、肉質厚實,蛋白質含量略高,約在每100克18~20克左右,適合需要補充優質蛋白質者食用。其所含的膽固醇較小卷略高一些,但仍屬海鮮類中適量可攝取的範圍。

至於砲管(大卷)則因體型大、肉質密實,不僅蛋白質含量更高(約20克以上/100克),同時也可能因遠洋捕撈與儲存處理方式,使得鈉含量較高,加工前建議適度浸泡或清洗去除多餘鹽分。砲管的營養密度雖高,但也需注意攝取量,特別是針對有高血壓、腎臟問題者。

此外,三種「卷」皆含有豐富的牛磺酸與Omega-3脂肪酸,有助於降血脂、促進代謝、保護視力與神經系統,是天然又高效的海洋營養來源。

🧠 營養成分比重分析(以100g可食部分為例)

成分劍尖槍鎖管中國槍鎖管杜氏槍鎖管
熱量(kcal)約85約90約95
蛋白質(g)16~1815~1715~17
脂肪(g)1~21.5~21.5~2
鈣、磷含量高中等中等
牛磺酸豐富普通普通

東街小教室👨‍🎓為什麼他們營養價值不同呢?
體型與水分比例不同!小卷體型小、水分含量高,因此單位重量的蛋白質略低;砲管體積大、水分略少,蛋白質密度高一些。但這個差異非常小,幾乎不影響營養評價。

👀 怎麼看小卷新不新鮮?
簡單五招就能辨識!

不管是小卷、中卷還是砲管,新鮮度才是美味的關鍵。選對新鮮的卷,不只口感Q彈、風味鮮甜,也能避免魚腥味過重或咬不動的窘境。以下是幾個簡單實用的辨別技巧,教你一眼看出魷魚的新不新:

1. 眼睛飽滿黑亮,不混濁

新鮮的小卷眼睛會呈現清澈亮黑、圓潤飽滿的樣貌,看起來像黑珍珠;如果眼白混濁或有乳白狀,表示已經放久、開始老化。

2. 身體色澤光亮,無明顯退色

劍尖小卷會帶紫紅或半透明色澤,身體略帶光澤感;砲管則應呈現偏白但濕潤、不乾燥的外觀。若表皮暗沉、泛灰、或脫色斑駁,可能已經不新鮮。

3. 觸感有彈性、不發黏

用手輕壓小卷身體,新鮮的會略有彈性、不會塌陷;表面若乾乾的、黏滑、有腥臭感,則不建議購買。

4. 身體完整不破損,鰭貼合自然

新鮮小卷的鰭(尾巴)應緊貼身體、不翹起、無破裂,觸腕排列整齊且不脫落。破皮、脫腳、斷觸腕等現象則多半為解凍後再次陳列或品質不穩。

5. 有淡淡海味、無異味

新鮮魷魚會帶有乾淨的海水味,不應該有刺鼻的腥味、氨味或酸臭味。尤其冷凍解凍過的品項,若氣味不自然,很可能品質已下降。


🧊 補充:冷凍魷魚也能挑?

當然可以!只要掌握幾個原則,冷凍品也能挑到好貨:

  • 包冰層不厚、不霜化:冰太厚或有霜白表示儲存時間過久。

  • 真空包裝無滲水、氣泡:代表冷凍穩定、未曾反覆解凍。

  • 產地與品種標示清楚:建議選擇有標示「台灣劍尖小卷」、「東南亞杜氏鎖管」等明確產地的產品,避免買到來源不明的仿冒品。

小卷料理和小卷處理

不管是買到新鮮的現流小卷,還是冷凍的中卷、砲管,正確的處理方式都是影響料理風味與口感的關鍵。處理得好,吃起來才會乾淨無腥、Q彈鮮甜!

 

🧊 冷凍小卷的退冰方式

  1. 冷藏退冰最好:將冷凍小卷提前移至冷藏室,慢慢解凍6~8小時,有助保持肉質彈性與風味。

  2. 快速退冰法:時間緊迫可用保鮮袋密封後泡冷水退冰,但避免用溫水或微波爐,會讓口感變老。

  3. 避免反覆解凍:一次取用適量,避免退冰後再冷凍,會加速品質劣化。

 

🧽 小卷清洗與處理步驟

  1. 分離內臟與身體
     用手輕輕抓住小卷的頭部與身體交界處,一拉即可把內臟整個拉出來。連接內臟的透明硬殼(槍殼)也要一起拔除。
  2. 去除嘴與眼睛
     觸腕中央的嘴巴像小小的硬顆粒,用手指或刀子輕壓擠出即可。若想去除眼睛,可用小剪刀剪開頭部取出,視個人接受度。
  3. 洗淨黏液與墨汁
     將身體內部沖洗乾淨,尤其注意腹腔內是否有殘餘墨汁或消化殘渣。觸手部分也要徹底沖洗,去除表面黏液與雜質。
  4. 是否去皮依個人料理需求
     小卷身上會有一層薄薄的紫紅色外皮,用手或紙巾可輕易撕除。這層皮雖可食,但若想呈現白淨外觀或降低腥味,也可選擇去除。
小卷,中卷,砲管處理方式
【東接日本料理】小卷處理方式
 

📦 處理後怎麼保存?

  • 冷藏保存:建議處理完的生小卷儘速料理,冷藏最多1~2天。
  • 冷凍保存:若短期內不使用,可分裝冷凍,建議在2週內食用完畢,避免風味流失。
  • 預先切段再凍起來:若已處理乾淨,也可以切圈、切段後再冷凍,省時方便。

✅ 小提醒:
即使是冷凍品,也建議在料理前做一次簡單清洗,確認內臟與嘴巴是否已去除乾淨,這樣才能吃得更安心。新鮮小卷則越簡單處理、越能保留原味,不建議過度搓洗或久泡水中。

破解迷思

小卷是魷魚嗎?鎖管其實不是你以為的「花枝」

在生物分類上,小卷其實是頭足綱、管魷目、槍魷科的成員,也就是大家俗稱的「魷魚」之一。不過,雖然「管魷目」的動物統稱為魷魚,但在台灣的日常用語中,卻不太會直接把「鎖管」稱為魷魚。

台灣人更習慣依照體型和成熟度來命名,例如:

  • 幼體階段:常被稱作「小管」或「小卷」

  • 成體階段:則依體型或品種稱為「透抽」或「中卷」

這些分類主要是針對台灣近海常見的幾種鎖管類,包括:

  • 中國槍魷Uroteuthis chinensis

  • 劍尖槍魷Uroteuthis edulis

  • 大島鎖管Loligo oshimai

因此,雖然牠們在學術分類上都屬於「魷魚」,但實際在市場上,會依不同階段和體型,出現「小卷」、「透抽」、「中卷」等各種名稱,這也是許多消費者感到困惑的地方。

鎖管 vs 魷魚:怎麼區分?牠們是一樣的嗎?

鎖管是魷魚的一種,但不是所有魷魚都是鎖管。」

🔬 生物學上的分類

項目鎖管(槍鎖管、劍尖小卷等)魷魚(廣義)
所屬綱頭足綱(Cephalopoda)頭足綱
所屬目管魷目(Myopsida)管魷目(Myopsida) + 十腕目(Decapodiformes)等
常見品種劍尖槍鎖管、中國槍鎖管、日本鎖管等阿根廷魷魚、秘魯大卷、日本大魷魚等
是否為魷魚✅ 是魷魚的一種✅ 都是魷魚
是否為鎖管✅ 本身就是鎖管❌ 不一定(如砲管不是鎖管)

🐙 具體差別在哪?

眼睛構造不同(學術辨識法)

  • 鎖管(如台灣小卷)屬「管魷目」,眼睛表面有透明膜,生長在近海、淺海。

  • 其他魷魚(如砲管、阿根廷魷魚)屬「開眼魷目」等,眼睛暴露在外,多棲息於深海或遠洋。

體型與用途

  • 鎖管體型較小~中等,肉質細嫩,常見於台灣市場熱炒、涼拌等精緻料理。

  • 魷魚泛指體型較大的種類(如大卷、砲管),肉質厚實,多用於加工、鐵板、切片量販用途。

俗名與產地差異

  • 在台灣,常把小型鎖管叫「小卷」,長大後叫「中卷」或「透抽」。

  • 而來自遠洋的進口大魷魚,則普遍被稱為「砲管」或「大卷」。

📌 小卷常見問題 QA|關鍵資訊一次看懂

1、小卷跟透抽一樣嗎?

兩者都屬於鎖管類,但「小卷」通常指幼體或體型較小的鎖管,如劍尖槍鎖管;「透抽」則常指成體或較大隻的日本鎖管。名稱依地區與體型而異,實際可能是同一物種不同階段。

2、小卷膽固醇很高嗎?

每100克小卷約含200~250毫克膽固醇,屬於中高膽固醇海鮮,適量攝取無虞,但建議高血脂或膽固醇控制者注意烹調方式與食用頻率。

3、小卷哪裡不能吃?

觸腕中央的「嘴」較硬、難咬,內臟可能含墨汁與苦味,眼睛也容易影響口感。多數料理會去除這些部位。

4、小卷大陸叫什麼?

在中國大陸,「鱿鱼」為通稱,小型鎖管類則稱為「小鱿鱼」,「小管」也常用於台商或閩南語系通路。

5、冷凍小卷怎麼煮?

先冷藏退冰、清洗乾淨後可用熱水川燙約30秒~1分鐘,或快炒、酥炸。不建議久煮,避免變硬。

6、小卷的季節是幾月?

台灣盛產期為每年5~9月以東北部與東部海域為主,為劍尖槍鎖管的主要產季。

7、小卷什麼時候有蛋?

約6~8月間為抱卵期產季中期至末期的小卷,有較高機率能見到含卵個體,食感獨特。

8、小管一年四季都有嗎?

非產季期間以冷凍進口為主,鮮度與價格可能有所不同。台灣現流小卷仍以夏季為主力。

9、冬天有小卷嗎?

有,但主要為進口冷凍品台灣本地小卷在冬季產量極低,市面流通多為南洋冷凍小卷。

10、小卷什麼時候釣?

5~9月為釣季。每年夏季,當地海域小卷靠近岸邊,適合垂釣,尤以夜間最活躍。

11、澎湖夜釣小卷是幾月?

約5月~9月之間。正值小卷大量洄游繁殖期,是澎湖夜釣體驗活動的熱門季節。

12、澎湖夜釣小管要預約嗎?

夏季旅遊旺季常滿,部分船班每日人數有限,建議至少提前3~5天聯絡船家或透過旅遊平台預訂。

13、夜釣小管幾點比較好?

傍晚5點半~晚上9點為高峰。小卷具夜行性,天色轉暗至入夜初期最活躍,此時誘光效果最佳、上鉤率高。

延伸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