乾隆曾把這封為「天下第一鮮」,可長到和手掌一樣大的海鮮 - 蛤蜊

目錄

在台灣,蛤蜊無處不在,如果您喜歡喝看似清澈如水,卻蕴含著鮮美滋味的薑絲蛤蠣湯,那麼請一定要把這篇文章看完。據說,這道湯甚至曾被清朝的乾隆皇帝賜封為「天下第一鮮」,肥美的蛤蜊肉是那麼令人心動,口感鮮嫩,令人一試成主顧。今天我們要來探討「蛤蜊介紹、台灣常見的蛤蜊品種、蛤蠣大小大不同、蛤蜊保存方式、吃蛤蜊好處多多

蛤蜊介紹

蛤蜊品種,蛤蜊吐沙,蛤蜊好處
蛤蜊

圖片來源:農傳媒 https://www.agriharvest.tw/archives/106179?utm_source=chatgpt.com

蛤蜊讀音(ㄍㄜˊㄌ一ˊ),蛤蜊英文(clams)亦稱蛤蠣,正確名稱是文蛤,蛤蜊生長條件較苛刻,不能在太鹹的鹹水中,溫度太低不長大,高溫則易生病而死亡。然而,這些條件在臺灣西部的沙質海灘,幾乎都有文蛤存在,現在大多以魚塭人工養殖,遍布彰化、嘉義、臺南等地,尤其是雲林,因為氣候水質適合,產量占了全國的八成。

蛤蜊小知識一:蛤蜊會感知季節?!

文蛤屬於潛沙性貝類,利用前端斧足鑽入沙層,僅將後端的出水管和入水管伸出沙面,用於呼吸和進食。其埋棲深度約為殼長的2至3倍,隨著季節變化調整位置:冬天水溫較低時潛得更深以保暖,夏天水溫升高則埋得較淺,以適應環境。

蛤蜊品種,蛤蜊吐沙,蛤蜊好處
蛤蜊解頗圖

圖片來源:農傳媒 https://www.agriharvest.tw/archives/106179?utm_source=chatgpt.com

文蛤內部組織結構

  1. 消化腺 (Digestive gland)

    • 負責分泌消化酶,幫助分解食物並吸收營養。

  2. 前閉殼肌 (Anterior adductor muscle)

    • 幫助蛤蜊閉合貝殼,維持其保護機制。

  3. 內鰓 (Inner demibranchia)

    • 負責過濾水中的食物顆粒,協助呼吸作用。

  4. 斧足 (Pelecypod)

    • 蛤蜊用來移動和鑽入沙中的器官。

  5. 外鰓 (Outer demibranchia)

    • 與內鰓類似,負責呼吸和過濾食物。

  6. 後閉殼肌 (Posterior adductor muscle)

    • 與前閉殼肌一同作用,控制貝殼的開合。

  7. 出水管 (Exhalant siphon)

    • 排出過濾後的水流和廢棄物。

  8. 入水管 (Inhalant siphon)

    • 負責吸入新鮮海水,供應食物與氧氣。

  9. 外套膜 (Mantle)

    • 包覆內部器官,並分泌貝殼物質,維持蛤蜊的生長與保護。

蛤蜊的養殖過程

目前國內養殖的蛤蜊品種皆為「台灣文蛤」。每逢季節交替,正是文蛤產卵的高峰期,繁殖業者會在收成時將成熟的種貝帶回繁殖場,進行排卵與受精。胚胎孵化後,文蛤依序發育為浮游苗沉底苗紅點苗黑砂苗,最終成長為一分苗,進入下一階段的養殖過程。

育苗階段:文蛤的一分苗可直接放入養成池,或先送至育苗場進一步飼育,待成長至三分苗後,再出售給養殖業者。育苗階段通常需時3至6個月,以確保文蛤具備良好的成長條件,提高養殖存活率。

養成階段:每年1至2月,文蛤養殖業者會開始整池作業,包括消毒、翻土、曝曬、添加有機肥並注水,以準備適合的養殖環境。約在3至4月,文蛤苗正式放養。由於文蛤在池中移動範圍有限,需均勻撒布,以確保其有足夠的生長空間。

從放養到收穫,養殖期約需10至15個月。期間,養殖人員需密切監測水溫、鹽度、pH值及溶氧量,必要時每日測量,以維持穩定的水質,確保文蛤快速健康生長。

飼養方式主要採用循環水系統,將魚蝦養殖池的藻水引入文蛤池,文蛤濾食後使水質變得清澈,再將淨化後的水回流至魚蝦池。此外,也有直接供給飼料,或透過添加肥水間接培養池中藻類,提供文蛤所需營養的養殖方式。

收成:當文蛤長到2至3公分大小時,就可以開始採收。採收人員會使用採收機,利用強力水柱將文蛤沖出池底,隨後文蛤會落入掛在機器後方的網袋中。網袋上岸後,會使用篩網或機器進行分類,將文蛤依大小分開,然後再送往市場或餐廳。

蛤蜊品種,蛤蜊吐沙,蛤蜊好處
漁農使用篩網區分蛤蜊大小

圖片來源:食農教育 https://fae.moa.gov.tw/map/food_item.php?type=AS04&id=206

我們所品嚐的蛤蜊肉,其實是它的斧足。由於文蛤的眼睛、觸角和齒舌都已退化,當它在沙底移動時,會先將斧足伸出殼外,然後插入沙中,再縮短斧足,讓身體向前推進。我們常見的斧肉上有兩個凸起,這並非眼睛,而是進食器官文蛤通過入水管吸取食物,並利用出水管將雜質排出。生活在水中的文蛤使用鰓來呼吸,偶爾我們會看到它們突然噴出水柱,這正是它們在呼吸喔!

蛤蜊小知識二:蛤蜊不同成長階段會有不同的棲息地?!

蛤蜊會隨著成長階段在潮間帶、低潮帶及潮下帶等不同區域變換棲地。其主要移動方式有三種:一是小文蛤會隨潮水沖刷而在沙地上滾動;另一種特別的方式,則是從出水管分泌出長約20至50公分的透明黏液帶,懸浮於水中,藉由水流力量順勢漂移。隨著文蛤成長至超過5公分,黏液帶無法再支撐其重量,便改以強健的斧足在沙地上爬行,但此時移動範圍已大幅縮小。

蛤蜊小知識三:海灘飼養減少的原因?!

自民國60年起,臺灣西南沿海的貝類養殖(包括牡蠣與文蛤)開始出現大規模死亡現象。經調查後發現,河川污染是導致貝類死亡的主要原因,這對沿海生態與養殖業造成嚴重影響。隨著污染問題加劇,海灘養殖逐漸減少,養殖業者也被迫尋找更適合的替代養殖方式與地點。

蛤蜊小知識四:蛤蜊的好鄰居?!

有些養殖業者會在文蛤池中混養虱目魚或其他草食性魚類,這些魚能攝食池底的大型藻類,防止其過度繁殖,避免藻類覆蓋文蛤影響生長,甚至導致水中缺氧,確保文蛤能在良好的環境中穩定成長。

蛤蠣大小大不同

蛤蠣的大小通常取決於其生長時間,因此會有不同的差異。一般在市場上,文蛤會根據體型進行分類,主要分為大、中、小三級,每種不同大小的蛤蠣都會有著不同口感,為此小編為大家做了一個表格以便大家計算和參考!

螺紋規格參考直徑(以常規螺絲為標準值)台灣常規叫法
1/8"10MM1分
1/4"12MM2分
3/8"16MM3分
1/2"20MM4分
3/4"25MM6分
1"32MM1寸
11/4"40MM1.2寸
11/5"46MM1.5寸
2"57MM2寸

蛤蜊小知識五:蛤蜊也可以長很大喔!!

文蛤其實能夠生長至約8公分,大小接近成人手掌。然而,在養殖過程中,文蛤可能因疾病或環境變化等因素導致死亡,風險較高。因此,大多數養殖業者會在文蛤達到市場規格(約2至3公分)時即採收,市面上較少見到體型特別大的文蛤。

台灣常見的蛤蜊品種

在台灣,常見的蛤蜊品種包括文蛤、環文蛤和花蛤。儘管它們的名字聽起來相似,但實際上卻有著巨大的差異,每一種蛤蜊都有其獨特的風味和特點。

台灣文蛤

蛤蜊品種,蛤蜊吐沙,蛤蜊好處
台灣文蛤示意圖

大小多為約2.5公分,外殼呈渾圓的三角形,表面平滑。文蛤的顏色變化豐富,從白色、深褐色到米色都有,殼面上常見許多斑紋,其中最為常見的是自殼頂部延伸出的扇形紋路。這些獨特的外觀特徵,使文蛤在眾多貝類中格外引人注目。

蛤蜊小知識六:文蛤也有細分喔~

臺灣文蛤與相近的種類間,難以由外形辨別差異。

圖片來源:農傳媒 https://www.agriharvest.tw/archives/106179?utm_source=chatgpt.com

▲臺灣文蛤與相近種類在外形上較難區分。從左至右依序為麗文蛤中華文蛤臺灣文蛤,可以看出這些文蛤的殼形相當相似,僅有些微差異,需透過更細緻的特徵來加以辨別。

  • 臺灣文蛤(Ruditapes formosa)

    肉質較飽滿扎實,彈性適中,帶有明顯的甘甜味與鮮味。

    烹調後口感細嫩,不易縮水,適合湯品、蒸煮與燒烤

  • 中華文蛤(Ruditapes philippinarum)

    肉質較柔軟多汁,但彈性較低,味道鮮美但甜度稍淡。

    適合用於湯品或炒類料理,容易吸收湯汁風味。

  • 麗文蛤(Meretrix lusoria)

    相較於前兩者,麗文蛤的肉質較緊實Q彈,口感更有嚼勁,但鮮味略淡。

    常用於燒烤、烤奶油文蛤或酒蒸,能呈現其紮實的口感。

環文蛤(赤嘴仔、赤嘴蛤)

環文蛤,蛤蜊,蛤蠣
環文蛤示意圖

環文蛤的形狀比文蛤更為渾圓,整體呈現圓形,殼長約3至4公分。其殼頂部微微隆起,外殼上有環狀花紋,殼緣則帶有紫色的獨特特徵。環文蛤的肉質Q彈,煮熟後的斧足呈現美麗的橘紅色,令人垂涎欲滴,無論是烹調還是生食,都展現出其優雅的風味。

菲律賓蛤仔

花蛤,蛤蜊,蛤蠣
花蛤示意圖

俗稱花蛤,體型較小,外型呈現三角形,殼色的花紋變化極為豐富,令人賞心悅目。它的肉質清甜,無腥味,口感鮮美,深受食客喜愛。此外,花蛤富含多種營養成分,讓這道美味不僅好吃,還對健康有益,無論是清蒸、炒菜還是做湯,都能展現出其獨特的風味。

山瓜子

山瓜子,又名沙瓜子,主要產自西南沿海及澎湖,多數透過漁撈或進口而來。它的殼長約5公分,外形較為扁平,殼面上有明顯的環狀凸起花紋,十分獨特。山瓜子的斧足肥大,肉質口感較脆,且腥味較淡,讓人一試成主顧,無論是清蒸還是用於湯品中,都能充分展現其鮮美的風味。

龜足茗荷

俗稱海瓜子,外形更接近扇型,外殼表面有著明顯的凹紋。由於海瓜子的價格通常高於山瓜子,因此一些店家可能會用山瓜子來替代。雖然兩者的風味相似,但海瓜子的肉質較為肥厚,特別適合用於蒸煮或汆燙後,搭配蒜頭、九層塔和辣椒一同熱炒,能夠帶出更濃郁的香氣與口感。

名稱外表特徵口感料理方式
文蛤外殼是渾圓的三角形,殼面平滑鮮美清甜煮湯、熱炒、燒烤
環文蛤殼頂澎起,外殼有環狀花紋,殼緣為紫色肉質Q彈清蒸、炒菜、煮湯
花蛤花蛤體型小,外型呈現三角形,殼色花紋變化大肉質清甜無腥味清蒸、炒菜、做湯
山瓜子殼型較扁,殼面有明顯的環狀凸起花紋口感脆、腥味淡蒸煮或是汆燙後加蒜頭、九層塔、辣椒一起熱炒。
海瓜子形狀較接近扇型,外殼表面有明顯凹紋肉較肥厚蒸煮或是汆燙後加蒜頭、九層塔、辣椒一起熱炒。

蛤蜊營養價值

蛤蜊是一種高蛋白、低脂肪的海鮮,營養價值相當豐富。在微量營養素方面,蛤蜊的鐵含量高達28 毫克,這對於缺鐵性貧血者來說是一個極佳的補充來源。此外,它的維生素B12 含量高達98.9微克,遠高於許多其他食物,對於維持神經健康和紅血球生成極為重要。同時,蛤蜊的鈣含量為92毫克,有助於骨骼健康,而 鉀含量則為628毫克,有助於維持心血管健康與電解質平衡。

成分單位成分單位
熱量147 kcal92mg
脂肪2g飽和脂肪0.2g
膽固醇67mg28mg
1.202mg維生素B1298.9µg
628mg維生素B60.1mg
碳水化合物5g維生素C22.1
蛋白質26g  
以每100g為單位

與其他貝類的營養比較:

蛤蜊 vs. 蚵仔(牡蠣)

  • 鐵含量:蛤蜊(28mg)顯著高於牡蠣(約 6mg)。

  • 維生素 B12:蛤蜊(98.9µg)大幅超過牡蠣(22µg)。

  • 蛋白質:蛤蜊(26g)比牡蠣(約 9g)高出近三倍,適合增肌或高蛋白需求者。

  • 脂肪含量:牡蠣(約 3g)稍高於蛤蜊(2g),但差異不大。

蛤蜊 vs. 淡菜(青口貝)

  • 鐵含量:蛤蜊(28mg)比淡菜(約 6.7mg)高出 4 倍。

  • 維生素 B12:蛤蜊(98.9µg)同樣比淡菜(約 24µg)高出許多。

  • 蛋白質含量:淡菜(24g)接近蛤蜊(26g),但仍略遜一籌。

蛤蜊的鐵含量與維生素B12含量特別突出,遠超過牡蠣、淡菜等常見貝類,因此特別適合需要補充鐵質與維生素 B12 的族群,像是孕婦、貧血者。

蛤蜊保存方式

購買蛤蜊後,如果當天不打算食用,可以將已經吐完沙的蛤蜊洗淨並瀝乾水分。接著,將其放入保鮮袋中擠出空氣,或者放入可加蓋的容器中,蓋上濕潤的廚房紙巾以維持濕度,然後將其放入冰箱冷藏。在夏季,這樣可以保存約2至3天,而在冬季則可延長至5至7天。

值得注意的是,超市出售的冷藏真空蛤蜊也需要經過吐沙的處理,才能確保最佳的食用體驗喔!!

挑選蛤蠣小撇步

不單單是蛤蠣,大部分貝類都可以用這方式去篩選好的食材喔!!

  • 眼睛看:檢查二片外殼能否完全閉合,如果開開的則可能是受傷。

  • 鼻子聞:聞聞看有無異味,已死亡的貝類會散發出臭味,避免購買。

  • 互相敲:將兩個貝類互敲,若有發出紮實的聲響,表示是新鮮的活體。

怎麼快速讓蛤蜊吐沙

蛤蜊,蛤蜊湯,蛤蜊料理
蛤蜊山藥雞湯

步驟一:浸泡鹽水
將蛤蜊浸泡在與海水濃度相近的鹽水中,可以讓它們的活動變得更為活躍,吐沙速度也會加快。3%濃度的鹽水最接近海水,因此可用1公升的水配上30公克的鹽,水量可根據蛤蜊的數量來調整比例。

課外補充👨‍🎓:加蜂蜜更乾淨!
阿慶師分享了一個簡單卻效的技巧,讓蛤蜊更鮮美。只需準備一斤蛤蜊,搭配500c.c.的水、8公克的鹽,再加入1-2滴蜂蜜,完全攪拌均勻後,將混合液倒入蛤蜊中浸泡。阿慶師解釋,這樣做能讓蛤蜊吸收蜂蜜中的葡萄醣,提升蛤蜊的鮮甜味,使其肉質更加嫩滑可口。這個小妙招,不僅能改善蛤蜊的口感,還能帶出自然的鮮味,讓每一口都更加美味。

步驟二:浸泡時不要重疊
從市場買回蛤蜊時,雖然將整個袋子放入水槽中泡非常方便,但這樣會導致蛤蜊互相重疊。若上面的蛤蜊吐出沙子,下面的蛤蜊則可能會吸入這些沙子。因此,浸泡時最好選擇面積較寬的容器,讓蛤蜊能夠平鋪開來,並確保水量讓蛤蜊的表面稍微露出水面,這樣效果會更佳。

步驟三:放在陰涼處
蛤蜊在約20度的水溫下會更加活躍,且在陰暗的環境中效果更佳。可以選擇陰涼的角落,通常約2小時就能完成吐沙。如果沒有適合的空間,則可以自製陰暗環境,只需在放蛤蜊的容器上方覆蓋一片黑布或黑塑膠袋即可。若是在夏天購買的話,還可以在水中放入一些冰塊來調節水溫。

步驟四:浸泡溫水
蛤蜊吐沙有時會花費很多時間,讓人擔心是否能夠吐得乾淨。其實,有一個快速的方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!將蛤蜊浸泡在50度的溫水中,蛤蜊感受到危險後會為了自保而吸收更多水分,因此會活躍地吐沙。這個方法只需約10分鐘即可完成。不過,需特別注意水溫,若溫度過高,蛤蜊可能會被煮熟,反而無法充分吐沙。

總結:

蛤蜊的種類繁多,其中光是文蛤就可細分

為台灣文蛤、中華文蛤、麗文蛤等不同品

種。雖然同為蛤蜊,但它們在口感上略有

差異,適合的烹飪方式也各具特色。台灣

養殖的文蛤以肥美鮮甜著稱,最大可生長

至成人手掌大小。不過,為了符合市場需

求,通常在 2 至 3 公分時便會採收。選購

蛤蜊時,可參考本文所提供的方法,以確

保挑選到品質優良、鮮美飽滿的蛤蜊。此

外,讓蛤蜊快速吐沙也是料理的一大關鍵

,正確的吐沙方式能確保蛤蜊的風味與口

感。無論是野生還是養殖,蛤蜊都是健康

且營養豐富的海鮮選擇,不僅美味,更富

含蛋白質與礦物質,為健康飲食增添更多

益處。

蛤蜊小知識

蛤蜊小知識一:蛤蜊會感知季節?!

文蛤屬於潛沙性貝類,利用前端斧足鑽入沙層,僅將後端的出水管和入水管伸出沙面,用於呼吸和進食。其埋棲深度約為殼長的2至3倍,隨著季節變化調整位置:冬天水溫較低時潛得更深以保暖,夏天水溫升高則埋得較淺,以適應環境。

蛤蜊小知識二:蛤蜊不同成長階段會有不同的棲息地?!

蛤蜊會隨著成長階段在潮間帶、低潮帶及潮下帶等不同區域變換棲地。其主要移動方式有三種:一是小文蛤會隨潮水沖刷而在沙地上滾動;另一種特別的方式,則是從出水管分泌出長約20至50公分的透明黏液帶,懸浮於水中,藉由水流力量順勢漂移。隨著文蛤成長至超過5公分,黏液帶無法再支撐其重量,便改以強健的斧足在沙地上爬行,但此時移動範圍已大幅縮小。

蛤蜊小知識三:海灘飼養減少的原因?!

自民國60年起,臺灣西南沿海的貝類養殖(包括牡蠣與文蛤)開始出現大規模死亡現象。經調查後發現,河川污染是導致貝類死亡的主要原因,這對沿海生態與養殖業造成嚴重影響。隨著污染問題加劇,海灘養殖逐漸減少,養殖業者也被迫尋找更適合的替代養殖方式與地點。

蛤蜊小知識四:蛤蜊的好鄰居?!

有些養殖業者會在文蛤池中混養虱目魚或其他草食性魚類,這些魚能攝食池底的大型藻類,防止其過度繁殖,避免藻類覆蓋文蛤影響生長,甚至導致水中缺氧,確保文蛤能在良好的環境中穩定成長。

蛤蜊小知識五:蛤蜊也可以長很大喔!!

文蛤其實能夠生長至約8公分,大小接近成人手掌。然而,在養殖過程中,文蛤可能因疾病或環境變化等因素導致死亡,風險較高。因此,大多數養殖業者會在文蛤達到市場規格(約2至3公分)時即採收,市面上較少見到體型特別大的文蛤。

蛤蜊小知識六:文蛤也有細分喔~

▲臺灣文蛤與相近種類在外形上較難區分。從左至右依序為麗文蛤、中華文蛤與臺灣文蛤,可以看出這些文蛤的殼形相當相似,僅有些微差異,需透過更細緻的特徵來加以辨別。

  • 臺灣文蛤(Ruditapes formosa)

  • 中華文蛤(Ruditapes philippinarum)

  • 麗文蛤(Meretrix lusoria)

肉質較飽滿扎實,彈性適中,帶有明顯的甘甜味與鮮味。烹調後口感細嫩,不易縮水,適合湯品、蒸煮與燒烤。肉質較柔軟多汁,但彈性較低,味道鮮美但甜度稍淡。適合用於湯品或炒類料理,容易吸收湯汁風味。相較於前兩者,麗文蛤的肉質較緊實Q彈,口感更有嚼勁,但鮮味略淡。常用於燒烤、烤奶油文蛤或酒蒸,能呈現其紮實的口感。

延伸閱讀